“新工科”“新医科”吹响号角,“人工智能麻醉与脑科学”基地落户上海市六医院

2021-02-28 08:55:15爱云资讯

伴随“新工科”“新医科”建设吹响号角,深层次的学科交叉正在推进。今天(2月26日),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人工智能麻醉与脑科学”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实践培养基地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成立,“麻醉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同时启动。

据此,市六医院将联手上海交大医疗机器人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探索人工智能麻醉与脑科学的前沿发展,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创新中心主任陈江平介绍,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在“新工科”“新医科”建设的背景下,为提升复合型创新拔尖人才培养质量,上海交通大学启动首批“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实践培养基地”遴选。经评定,由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崔德荣牵头的“人工智能麻醉与脑科学实验室”入选首批“创新实践基地”。

上海交通大学科研院副院长、前沿创新研究院院长孙丽珍强调,创新是国家发展和名族振兴的前提保证,只有创新,才可以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只有创新,才可以不断取得进步;只有创新,才可以走在世界前列。

市六医院副院长郑元义表示,临床创新是医院发展的基石,团队合作是创新的必由之路,医院将借助“人工智能麻醉与脑科学”基地这个平台,充分依托上海交通大学优势专家资源,强化学科建设、加快人才培养、多元化开展双向合作与学术交流研讨,全面提升基地科研实力与诊疗水平,打造新型高质量科研品牌。

基地落成,标志着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合作迈上新台阶。

上海交通大学“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实践培养基地”建设周期为三年(2021年-2023年),将依托医工融合,促进医工、医理、医文学科交叉融合。崔德荣主任领衔的“人工智能麻醉与脑科学”基地将致力于研发透血脑屏障纳米载体神经保护药物、长效局麻药;探索可视喉返神经监测气管导管,进行实时可视动态监测,避免喉返神经损伤;开发智能闭环麻醉机器人管理系统,实现精准操作、智能决策,推动人工智能麻醉与脑科学项目的长足发展。团队将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依托,积极促进医生群体树立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产出创新成果。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与上海交通大学长期保持密切协作,本次合作建设“人工智能麻醉与脑科学”基地旨在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创新拔尖人才,促临床基础的创新协作与发展,打造医院、高校科研院所深度融合的医疗创新生态系统,双方将以此为新起点,以人才培养与科研合作为抓手,共同开创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新局面。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头条文章
重点文章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免责声明|会展频道
冀ICP备2022007386号-1 冀公网安备 13108202000871号 爱云资讯 Copyright©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