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助力学校治理现代化:价值、内容与策略

2021-05-06 09:00:48爱云资讯

众所周知,由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生产力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以“智能机器人”“虚拟现实技术”“系统仿真技术”“智能计算与图像处理”以及“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5G”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崛起使数字技术得到空前发展,传统的“数字”获得了“智能”内核,迈向“数字智能化”新阶段。“智能化”是“数字化”的后延与发展,影响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样为教育带来新变化。就教育管理而言,学校治理现代化是学校教育现代化的保障,综合运用人工智能新技术优化学校治理,以学校技术现代化促进学校治理现代化,以学校治理现代化促进学校高质量办学,这是技术主义观照下学校发展的应然逻辑。

1

人工智能助力学校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彰显

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突破。数字化是将信息转化为数字,运用计算机等技术手段加以统计、分析,用以辅助管理。而人工智能则是在数字化的基础上融入以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甚或“5G”通信技术、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这一技术在强调科学化、规范化与信息化的同时更加凸显智能化特征。在实践中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就是利用数据终端等众多渠道获取不同维度的相关数据,通过高效信息传输技术将数据上传至云计算中心,参照大数据分析总结的相关规律,结合对象特点与具体情境选取相应的智能方法和工具,形成具有人的智能色彩的指导意见、预测结果、方法路径,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地加以处理和解决。美国技术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指出,人的发明和转化,较少是出自增加食物供应或控制自然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利用其自身巨大的有机资源、展现其潜在的潜能以更充分地实现其超有机的要求和渴望。人工智能作为全新的技术手段,会在展现新技术特质的基础上对学校治理产生全面且深远的影响。

人工智能有着独特的产生背景、自我定位与价值取向,在学校治理中呈现主体性和整体性特点。在数字化技术兴起之前,管理活动主要倚靠管理者的直觉、主观和经验,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为了弥补这一不足,伴随着计算机等技术的成熟,数字技术应运而生。数字技术侧重将管理与运行状况以量化的方法加以统计,以数字信息的形式呈现给管理者与评价者,供其进行参考与决断。数字技术在学校管理中更多地彰显工具价值,在管理活动中扮演一种技术手段。换言之,传统数字技术的价值集中表现在为管理与决策者提供基础的信息支撑,使管理者在决策中有据可依,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与人们的要求不断提高,数字技术逐渐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技术需求,人们希望在信息收集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技术的更多支持,在分析决策环节中可以得到技术的直接帮助,故而能够智能化分析、智能化决策甚至智能化处理管理活动中遇到的问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技术逐渐进入大众视野。人工智能技术在原有数字技术的基础上突出智能特质,能够在信息收集、数据整理、分析决策等环节展现智能优势。这一突破使智能技术能够参与到高阶环节的决策中,为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提供多样、深层、全面、具体的指导。智能化的特质使人工智能的功能日渐完善,逐渐从外在的“工具”转变为参与的“自我”,不仅能够对学校治理活动产生影响,还能够作为治理活动的参与方为学校治理规划路径、提供方案。

进一步说开来,人工智能的特点是在管理中赋予技术一定的本体性质,便于在学校治理中将各个环节统筹为一个整体,站在更为宏观的视角探索问题解决的新途径。一方面,人工智能在学校治理中并非单一地进行信息收集、整理与呈递,它还渗透于学校治理的各个环节,在治理活动的全过程发挥智能优势。在实践中,不论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路径还是预测方案执行、评价执行结果,人工智能都能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支撑下的学校治理具有明确的系统性特征,这便于打通治理活动中存在于各系统间的壁垒,在智能分析手段的帮助下,理清上下层级与系统间的横纵关系,从整体与全局的角度找寻问题解决方案,宏观调配多方资源,从而系统、科学地解决学校治理中的问题。在人工智能指导下的学校治理中,智能分析带来的治理理念整体化从根源上摆脱了数字技术时代“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窠臼,为学校治理现代化、科学化、综合化创造了技术优势。

人工智能的发展折射出人们在管理实践中对理性的探索与追求。前数字时期单凭经验作出判断的历史被以统计为代表的数字方法打破,倚靠统计数据进行决断的现状正因人工智能的发展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2

人工智能助力学校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内容

人工智能在助力学校治理现代化过程中获取技术地位、话语权和发挥作用主要体现在智能技术渗透、融入学校运行的各个环节之中。人工智能助力学校治理现代化是对学校智能设施、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学习方式、评价模式、教师发展乃至学校组织变革的系统性建构。

第一,人工智能通过提供大众悦纳、先进一流的校园智能环境来促进学校治理设备现代化。在硬件层面,构建并提供学校智能环境:一是拥有信息通信技术智能终端设备,用以拓展数据的收集渠道、丰富基础数据的收集;二是拥有“智能机器人”“虚拟现实技术”“系统仿真技术”“5G”“云计算”等为技术基础的新兴智能技术设备,用以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传输与智能化处理,生成分析结果并提出个性化方案与建议;三是拥有“5G”等信息传输技术设备,用以将加工后的数据与结果反馈给个体终端与管理机构,将所得到的结论与建议在加以甄别的基础上对接下来的学校运行与教学实践进行指导。在人工智能时代,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智能化分析使智能技术能够参与决策,由人工智能提出的建议与方案更加具有参考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完备的学校人工智能硬件可以使学校治理参与各方接受、悦纳人工智能新技术提供的决策与建议。在实践中,建设智能校园环境,学校可以在教室等教学活动场所安装诸如智能机器人、影像识别系统、摄像头、智能手环、移动信息终端等信息采集系统,铺设“5G”等高速通信设施,增设平板电脑、智能屏幕等信息反馈终端,为智能新技术参与学校治理奠定物质基础。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校园环境建设整体提升了我国中小学办学水平,推动新时代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强化我国中小学高质量办学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二,人工智能在尊重学校课程实际状态与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智能手段对课程作出动态、灵活、差异化调整,促进学校课程治理现代化。统一的学校课程标准反映了社会在人才培养上的普适性要求,也体现目前教育资源不充足情况下人才培养的基本标准。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运用将缓解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催生课程形式进行内发性调整。在课程编制中发挥人工智能在信息收集与智能分析方面的优势,便于把握学习者诸如学习风格、认知特点、多元智能分布等特质,能够在智能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兴趣与潜质提供有针对性的课程。同时在智能技术实时反馈功能的帮助下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与实际学习状态作出及时调整,使课程形式动态、灵活、差异化。与统一、稳定且聚焦全局的传统课程管理相比,人工智能支持下课程管理更多地考虑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关注个体发展需要。学校可以借助5G或AI等智能系统建立学生个人发展档案,记录由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手段提供的学生课堂表现情况、智力发展水平、潜在兴趣点、预测发展潜力等信息,并以此为根据适时调整课程内容与教学节奏,有针对性地创设特色校本课程。可以说,人工智能通过模拟、虚拟或其他智能手段,拓展中小学课程领域,丰富中小学课程层次,深化人们对课程的理解,全面提升中小学课程管理水平和成效。

第三,人工智能通过整合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在避免技术虚无与技术过度的前提下构建生态性课堂教学,促进学校教学治理现代化。人与技术的张力是当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突出矛盾,诚如赫伯特·马尔库塞所言:“不仅技术的应用,而且技术本身,就是(对自然和人的)统治——有计划的、科学的、可靠的、慎重的控制。” 杜威也同样指出,“技术主义是普遍主义的派生物,二者的共同特点是控制取向。任何教学方法,无论陷入普遍主义还是技术主义,必然导致对教学的遮蔽和扭曲。”以视听影像为代表的传统技术为教学方式提供技术支撑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潜在风险,很容易造成“人的缺席或离场”。尤尔根·哈贝马斯认为,“科学与技术的合理形式,即体现在目的理性活动系统中的合理性。”作为技术领域的最新成果,人工智能兼具类人化与智能性特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和技术主义与人本主义,避免“技术虚无”与“技术过度”两个极端。学校应用新技术要充分发掘人工智能在激发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境、构建探究式课堂等方面的潜在优势,发挥人工智能的价值理性,推动“人本-技术式”生态性教学走向现实。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搭建在线学习平台与课堂监控系统等智能信息系统对师生教学情况进行跟踪了解,根据所得信息把握课堂状态,优化和改进课堂教学。毋庸置疑,技术加持下的课堂教学更加有效、更加便利,手段更加丰富,它突破了时空限制,师生可以灵活多样地教学。

第四,人工智能通过帮助学生更新现有学习方式,以“技术学习”提升“学习技术”,促进学校学习治理现代化。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他主学习”要不断地转向“自主学习”;另一方面是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学习,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人工智能为学习方式的变革创造物质基础,在现有教学情境中引入智能终端等新技术载体,让学生逐步适应新技术参与的新型学习方式。要发挥人工智能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与个体特质分析的优势,让学生根据新技术提供的个性化辅助方案开展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并在对学习者实时监控等新方法的辅助下开展元认知监控学习,实现他主学习到自主学习的转变。同时,人工智能通过创设直观、真实的问题教学情境,使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将外在学习动机转化为内在学习动机,培养开放性思维与问题意识,实现学习过程由接受到主动探究的转变。在实践中,学校要积极运用现代人工智能开发学习项目,利用智能技术终端辅助开展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借助人工智能监测系统在学习过程中为学习者提供反馈,开展元认知学习,推动学习方式的转变。可以说,人工智能使学生在学习时间、学习空间、学习手段与方式、学习内容以及学习习惯和态度等方面都发生重要转变,从而取得重要的学习效果。

第五,人工智能通过探索全新的评价方式,构建立体多面、反馈及时的评价系统,促进学校评价治理现代化。人工智能技术兼具数据收集与智能处理之长,能够对数字技术下评价维度固定、反馈周期较长的评价体系进行优化。运用人工智能为学校教学评价提供更明确的取向与更全面、立体的维度,在衡量学习效果与教学能力等问题时更多地考虑评价主体特点与教学目标取向。全面、立体的评价维度丰富了现有的评价标准,多领域综合评价与智能化分析为评价结果的效度与价值提供一定的保障。另一方面,现有的学校评价模式将受益于人工智能信息收集和处理高效的优势,通过对教学对象进行实时监控,实现从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或伴生性评价的过渡,实现教学评价常态化与即时性,同时根据及时性反馈把握评价对象实时状态,对接下来的教学工作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在实践中,学校可以发挥人工智能的信息收集处理优势,借助智能校园硬件设施创设和开发“智能课堂行为管理系统”“伴生性教学评价反馈系统”,关注师生课堂行为与教学实际效果,从多维度对师生进行评价,构建及时全面的伴生性评价体系。人工智能与评价成效相辅相成,人工智能促进了评价目标、内容与形式的延展与深化,评价则使人工智能更加快速、实用和高效。

第六,人工智能通过提升教师的新技术掌握水平,更新教师专业发展观念,促进学校教师治理现代化。时代发展要求教育必须为社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持,教师作为人才培养过程中知识传递和能力培养的引导性力量,更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人工智能技术加快了知识和技能更新换代的速率,教师与学生在新技术与新知识面前同为初学者。为了胜任新技术背景下的新教学任务,教师要在人工智能技术方面对自身发展提出更高、更全面的要求。要让智能新技术成为促进自我更新的机遇与动力,塑造新的专业发展观念与自我评价标准,自觉将运用智能新技术视为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智能技术的基本原理,提升智能技术运用能力。其次,在知识更迭频繁的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要坚定贯彻终身发展的原则,在夯实职前教育阶段所习得的知能基础上,不断接触新知能、更新知能储备、完善知能体系、优化知能结构,确保在智能时代能够面对教育教学中的各种挑战。在实践中,学校要高度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综合运用校内外人工智能资源,深度了解教师工作状态、发展愿景与发展潜质,结合学校的发展诉求,以智能技术为支撑,为教师提出个性化专业发展方案,助力教师发展。人工智能使教师专业发展有了新的知能要求,在传统知识、能力和情谊发展结构中,增添智能的成分,教师的专业素养结构得到调整和改善。人们对现代教师必须具备人工智能技术达成共识,拥有良好的人工智能新技术是当下教师素养的必备指标。

第七,人工智能通过影响和变革学校组织与管理形式,使学校治理趋于科学化、民主化、扁平化,促进学校机构治理现代化。传统科层制管理模式所带来的学校管理的僵化与民主性的缺失,以及逐渐显现的学校教育与科层制内涵存在本质区别等问题,都束缚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学校既要尊重管理科学,追求组织架构的科学化,又要在学校治理中坚持民主原则,增进决策民主性。

故而在智能化背景下,学校组织变革要广泛且深入地应用新技术,发挥人工智能的优势,利用智能终端收集整理学校成员的诉求与意见并开展智能化分析。在学校治理决策中将管理者的决策、参与者的诉求以及人工智能技术优势有机统一,探寻最优化方案。将决策结果与管理方案置于模拟环境中进行试验,找出设计漏洞与潜在风险,提高管理行为的科学化水平与民主化程度。在实践中,学校可以发挥智慧校园信息收集的优势,完善管理体系的信息传递渠道,增进民主程度,发挥技术优势,对工作重复率高而技术含量低的部门进行精简,压缩组织架构,提高组织效率。人工智能高效、智能、快速的信息处理能力使信息上传下达更加迅速,精简了学校组织结构,使学校组织形式趋于扁平化,最终取得优化管理体系、提升学校治理水平的效果。

3

人工智能助力学校治理现代化的管理策略

人工智能技术在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同样带来相应的挑战,需要学校管理者积极面对。

第一,人工智能助力学校治理现代化需以管理思想观念的更新作为起点。“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促进人工智能新技术助力学校治理现代化,学校管理者要树立现代技术管理观念,强化技术管理思维,接纳人工智能新技术,改变以往对技术的纯粹工具性认识,将人工智能新技术提升至管理主体或管理本体的高度。学校管理者在学校治理实践中应更加尊崇理性、尊崇科学、尊崇技术,破除对技术的固有歧视与狭隘看法,打破学校管理者对管理直觉与管理经验的迷信。在运用人工智能新技术的过程中发展与新技术背景相适应的管理思想与教育理论,带领师生员工投入新技术运用的潮流之中,使师生员工信任、接受智能新技术,让“人工智能技术提高学校治理水平”的观念深入人心。

第二,人工智能助力学校治理现代化应以管理者新技术治理能力现代化为重点。学校管理者要发挥人工智能的优势,自觉学习智能技术的专业知识与理论,全方位强化管理者运用人工智能进行学校管理的能力。学校管理者也需要自觉学习与掌握人工智能运用于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与知识,着重发展学校管理者运用智能技术实施管理的能力,运用智能技术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的能力,运用智能技术组织实施管理活动的能力,运用智能技术监控学校运行的能力,运用智能技术评价学校办学效果的能力。要激发学校管理者通过掌握新技术提高管理能力的动机和热情,完善针对学校管理者技术管理能力的考核、监督和评价机制,将管理者的技术运用能力纳入现有的监督评价体系,使新技术管理能力成为考核与评价机制的重要标准,激励管理者不断进行自我技术更新和提高。

第三,人工智能助力学校治理现代化应以智能技术专业内涵建设为途径。首先,应创设良好的人工智能硬件设施,构建学校智能环境。增添人工智能设备,引入智能终端,拓宽数据信息收集渠道,为展开大数据智能分析创设先决条件。其次,应更新教师观念,培养其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能力,使其树立新技术加持下的终身学习与终身发展观念。再次,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发挥智能技术优势,在教学中坚持人本取向,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技术教学环境。此外,利用智能技术在信息收集与分析的优势,革新原有评价方式,拓宽评价主体,对教师与学生开展立体多面、反馈及时的形成性评价;同时,积极引导智能技术与学校治理相沟通,借助技术手段扩大学校对社会的开放度,自觉接受学校系统内外的监督,广泛听取各界意见,追求学校治理的民主化、科学化与高效化。

第四,人工智能助力学校治理现代化要以制度与组织建设为保障。为了使智能技术助力学校治理,需要在制度与组织角度为其开辟路径,从制度与组织上确保学校治理“有术可用,术为所用”。学校需要制定相关的智能新技术教学与管理以及技术人才使用制度,建设面向学校管理者和专职人员的“新技术培训与考核制度”,提升管理队伍技术水平;建立智能专项人才引进、晋升机制,吸引、提拔新型智能技术人才加入学校管理,为管理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创设新型激励机制,鼓励管理者与其他学校成员探索新技术形势下学校管理的新方法。同时,加强人工智能新技术管理的组织建设,更新原有治理模式与组织机构,增加学校智能技术管理部门或专职管理人员,增强技术管理的专门化与专业性。

总的来看,“技术在人类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中具有首要地位,这种首要性不是逻辑推论的结果,而是一个事实存在。”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人工智能新技术为学校治理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同样存在着一定的未知风险。“教育由人、物、环境等系统要素组成,包括技术装备在内的物的因素只是其中一个要素,仅仅靠技术装备是不可能取得教育的成功的,技术装备也只有和其他因素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在学校治理现代化的实践中,我们应辨明人工智能技术的功用,保持人与技术的张力,时刻注意在推广与使用人工智能时应坚守“人”的价值底线,警惕功利化、市场化、机械化,避免“人为技术附庸”的现象发生。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头条文章
重点文章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免责声明|会展频道
冀ICP备2022007386号-1 冀公网安备 13108202000871号 爱云资讯 Copyright©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