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洪平商业角度谈人工智能:讲故事可以,一旦投资一定死

2018-08-12 21:46:07爱云资讯

2018世界科技创新论坛于2018年8月10日-12日举行,在一场题为《新材料——制造业的增长引擎》讨论中,汉德工业促进资本主席蔡洪平对新材料的发展提出两个问题,

其一,是作为一个投资人、商人,在投资新材料公司时会考虑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即投资周期。他认为新材料是推动人类文明和当代科技进步很重要的东西,也很愿意听取科学家的建议,但是投资周期和回报是一个非常现实的。他举例道:“现在半导体材料的硅,现在形成的砷化钾等等,这个是新的有前景的东西,投进去需要十年甚至二十年,远远超过我们的投资周期,我们从投资角度时间的有效性和技术材料研发和商业化的长时间是不成正比的,这是第一个很大的瓶颈。”

其二,是怎么样能够从商业化推动新材料的应用,解决其法律瓶颈。这是我们对科学家唯一做的事情,否则很多科学家出来的东西,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说过去很多新科技没有被应用就淘汰了,没有被验证的东西可能没有生命力,最后的效果是要检验其对社会的贡献和应用的可能性,这个问题是要解题的。

讲故事可以 一旦投资一定死

他拿出自己的亲身经历:“我去年还大胆在旧金山坐了一次无人驾驶车,上了101高速,开到80迈的速度,停下来一看根本没法用,这就是人工智能,后来开玩笑说人工智能听他们说可以,讲故事可以,一旦投资一定死的,这是我们从商业角度。但是这样对科学家不公道,他们做了很多贡献,那个车开完以后,上面雷达扫射,下面芯片处理,后面已经烫的不行,三分之一的电都被计算烧掉了,先不说多贵,有科学家告诉我他们正在做14纳米的芯片,可是14纳米的芯片做出来以后,谁帮你留片,排留片要排半年以上,而且这么小的规模可能也不够,为什么帮助四你做留片,甚至真的要跑上动态的,在160多个无人驾驶的场景下,计算各种不同场景的结果和算法出来,14纳米都不够。后来有几个科学家很好,发明了扫射的时候固定的楼房和树不需要扫,只是动态的物件,对车发生危险的扫射一下,所以变成了小雷达。但是这些都需要新材料的跟进,都需要芯片。所以我看比如说芯片14纳米、7纳米,但是真的投进去看不到边界,这是我们蛮苦恼的事情。”

蔡洪平认为,有些科技理论出来以后,最后计算瓶颈没法解决,怎么样做生产就是一个问题,现在说到14纳米,光科技都要相应的做很大的调整,有的几乎超出人的极限。

怼董明珠“真的不懂科学”

说起中国对新材料的研发,蔡洪平认为有三大问题需要解决,第一个是合格率需要解决,这个跟设备和IP有关。第二个是可靠性要解决,精度要解决。第三个是解决如果打造中国自己的设备技术。

蔡洪平补充道,国内以前的报纸上经常充斥着院士们经常吹牛、报喜,但是实际在材料上根本没有解决这些问题,“我看了蛮痛心的,很着急的,他们通常把一个论文以为就是技术,他们把中科院评院士当成待遇,后来很多人跟我说当了院士以后没有成果了,我不相信这句话,但是确实是这样。材料这块在中国的应用上面,特别是在中国,还有很多的路要走。”蔡洪平如是说。

两周前蔡洪平走访深圳和宁波的科技企业,发现今天为止所有的装备都是进口的,比亚迪(002594,股吧)是在16年前蔡一手帮忙上市,他当时很有感触的就是,当时进入半自动化生产线做出了电池,电池是做锂电池,伴生的生产线可以做这样的电池很不错,但是在一个月前他参观的时候傻掉了,这么好强的企业家最后电池生产线全是智能化的,没有工人,1000多万美元的设备没有一家是中国的。“这么好强的十多年前电池革命的人,今天做电池的他要做811,电池密度很重要,要到280以上,甚至到300以上,最后已经不是人可以操作的,一定要有设备。有了设备以后再往上走,到300以上,我们设备哪里来?我们设备技术跟上也是很大的瓶颈。”

蔡洪平同时认为在中国国内弥漫着非常庸俗的完全非科学化的议论,“从2014年开始很多人说你们是,国内有一个毛病稍稍有格局就去炒股票。像前两三个月看到很荒唐的做白色家电的女企业家说我要花500亿做芯片,后来说是董明珠,她真的不懂科学,这是一个漫长的科学,多方的合作和全球化的合作,我觉得这个东西没有很好的教育和引导。”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头条文章
重点文章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免责声明|会展频道
冀ICP备2022007386号-1 冀公网安备 13108202000871号 爱云资讯 Copyright©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