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到2030年努力使高校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
2018-06-09 15:45:54AI云资讯873
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介绍有关工作开展情况。
新华网北京6月8日电 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对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做出总体部署;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今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介绍并解读了这一文件,发布会上,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多所高校介绍了其开展人工智能工作所取得的经验。
雷朝滋介绍,《行动计划》以高校人工智能发展的基本情况为基础,兼顾当前需求和长远发展,重点明确三个阶段目标:一是到2020年,基本完成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二是到2025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取得一批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原创成果,有效支撑我国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智能社会建设;三是到2030年,高校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行动计划》从“优化高校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完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体系”和“推动高校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应用”三个方面提出了18条重点任务和三个细化专栏,着力推动高校人工智能创新。
《行动计划》印发后,教育部和有关高校深入推进落实并取得了积极进展:同意并支持浙江大学建设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加快建成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高地;在2018年认定的首批612个“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布局建设了57个人工智能类项目;截至2017年12月,全国共有71所高校围绕人工智能领域设置了86个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
浙江大学是国内最早研究人工智能的高校之一,1978年就开始了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1981年创建了人工智能研究所,在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鲜明特色与显著优势。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朝晖说,从供给侧来看,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可以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发展一流的人工智能学科、培育高端的人工智能人才、形成优质的人工智能成果,不断服务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战略需要,从而为科技强国、教育强国提供更有力的创新支撑。
清华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尤政介绍,在智能科技高端实验室的规划与建设中,清华大学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的理念,坚持以创新的基础研究为推动,以军事需求为牵引,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与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清华大学还从体制机制上作出有益探索。为推动人工智能领域跨学科交叉研究,学校成立了跨学科交叉研究领导小组,出台了多个支持跨学科交叉智能研究的文件。如跨院系的教师兼职制度,以及跨学科交叉学位评定制度,对于培养人工智能领域的跨学科研究人才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雷朝滋说,下一步,教育部将尽快落实相关支持政策,引导高校用好学科专业设置自主权。另外,高校要统筹资源配置、加大探索力度。教育部支持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加大对人工智能领域相关学科的投入;支持高校通过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加强对从事基础性研究、公益性研究的拔尖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的稳定支持。
相关文章
- 北京筑龙助力京能斩获中物联人工智能应用大赛铜奖
- DFRobot发布二哈识图2与Mind+升级版,助力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落地
- 据调查,美国人不希望人工智能介入他们的个人生活
- 优刻得参加联合国工发组织全球工业与制造业人工智能联盟大会
- 打造张江人工智能创新小镇,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再添发展新引擎
- 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聚力“人工智能+”行动,赋能新型工业化发展
- 2025年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网络安全应用测试 深信服成唯一包揽三项第一厂商
- 践行国家“人工智能+”战略,容联云助力某消金“客服智能体”落地
- 相聚上海,共赴智能之约!昇腾AI人工智能产业峰会三大亮点抢先看
- 2025青岛海洋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大赛 高校行活动圆满收官!
- 老板电器入选首批浙江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典型案例,树立AI转型可复制标杆
- 人机共生 · 智启未来——2025高交会亚洲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链展主题发布
- 工业富联AI低代码平台入选浙江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典型案例
- Canva可画入选 2025年服贸会“人工智能+” 示范案例, 展现 AI 赋能服务贸易新实践
- 甲骨文与OpenAI达成3000亿美元“星际之门”项目协议 或将重塑云计算与人工智能未来
- 重磅发布 | “人工智能数据沙盒伙伴计划”亮相2025服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