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在基于人工智能的微生物传感器研究领域获进展
2019-04-06 16:11:17爱云资讯737

近年来,人工智能的研究实现了汽车自动驾驶、实用的语音识别、精确的图像识别、高效的网络搜索等功能,因其可以通过计算机模型来学习人类思考、推理及行为的思维方式,已成为计算机科学、金融、航天、生物医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但其在工程领域,尤其是微生物传感器领域的应用少见报道。
基于微生物燃料电池系统的微生物传感器是一种具有自我修复和再生能力,且成本低、可长期有效运行的新型生物传感器系统,其阳极生物膜或生物阴极为生物识别元件,电极为信号传感装置,通过电信号的变化可实现化学物质的检测。由于进水组分及接种物的变化会影响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其丰度大小,而电信号难以反映此类变化。系统运行条件及胞外电子传递速率将底物与微生物群落结构之间的关系复杂化,最终导致不同的进水底物会有相似的电信号输出,降低了传感器检测化学物质的准确性,且电信号不能特异性地表征某一种物质。
针对上述难题,近期西安交通大学能动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王云海教授课题组与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Hong
Liu教授课题组以及英国纽卡斯尔大学Elizabeth S.
Heidrich教授课题组等从思路设想、模型构建、微生物基因及底物数据采集分析等多方面开展了密切合作攻关研究,他们首次将基于MFC系统的微生物传感器对有机底物的检测与生物信息学数据联系起来,并通过人工智能预测底物基质种类,为提高该类型微生物传感器信号的特异性提供改进思路。此外,在已知底物基质的系统中,利用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底物基质的相关关系,该方法也可以通过识别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组成成分及其丰度来判断物质的代谢途径,并可以探求食物链的完整代谢途径。
据项目有关专家介绍,该创新技术将来亦可以应用于环境大数据分析、环境污染特征分析、环境污染预警等方面,具有简便、高效的特点。
该研究成果最近以论文“基于机器学习和生物信息数据预测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基质”发表于生物传感器领域顶尖期刊《生物传感器与生物电子器件》(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论文第一单位为西安交通大学,第一作者蔡文芳为王云海教授课题组博士生。
该项目的研究工作受到了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及海外学者合作研究计划项目资助。
相关文章
- 红熊 AI 亮相 2025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以技术融合驱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幕!喜马拉雅成独家播客合作平台
- 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求解城市AI基础设施如何高效运行
- 真实世界跃然“屏”上,知天下AI项目斩获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
- 如视携伽罗华P4亮相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以数据基石赋能空间智能行业突破
- 中国联通成功举办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AI+制造”发展论坛
-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首届青年菁英会成功举办,聚焦 AI 学术前沿
- 加佳科技亮相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参与浦东重点项目签约并发布创新技术成果
- 在这里看到数智女性的未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AI女性菁英论坛在沪举办
- 共绘金融支付数智蓝图,中国银联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正式启动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项目
- 智联招聘亮相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首发智联招聘AI版
- 飞桨入选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成果展,百度打造AI产业基础设施“国家队”样板
- 绿算领航・智序共生|天罡智算第二届人工智能与智算发展论坛盛大启幕
- 中兴通讯联合合作伙伴斩获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SAIL奖
- 中兴通讯亮相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算力普惠 AI向实
- WAIC 2025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安全发展与人类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