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刊发微型机器人新突破:细如发丝,兼容硅电子器件
2020-08-27 10:38:51AI云资讯1097
将电子器件微型化以生产细胞大小的机器人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但由于缺乏合适的微米级致动器系统,该技术一直受到限制。
北京时间8月26日23时,学术期刊《自然》发表的一项研究介绍了一款新型致动器,它可以与现有硅电子器件兼容,制成已知的第一个尺寸小于0.1毫米(约为人的头发宽度)的微型机器人。
行走微型机器人。马克·米斯金等人提出了可在超低电流下运动的制动器装置。
这项研究题为“Electronically integrated, mass-manufactured, microscopic robots”,由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完成。
研究第一作者、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电气与系统工程系助理教授马克·米斯金(Marc Miskin)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表示,他们在设计这款新型制动器时有两个主要目标:能够弯曲成微小尺寸而不会断裂、可以由硅电子标准信号进行控制。
米斯金介绍,新型制动器由一层铂制成,只有十几个原子的厚度。当把铂放在水中,再施加电压时,水中的原子会附着在铂上或者从铂上移除,由此产生驱动力。他表示,该过程所需的电压与CMOS器件(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几乎完全相同,“因此这项新的制动器技术完全符合制造微型电子控制机器人的需要”。
释放前的微型机器人
在转圈的微型机器人。通过改变刚性面板的样式可以改变机器人的运动。这里后退相对机器人身体略微旋转,另机器人绕圈行走。视频为8倍速。(00:16)
除了设计微型制动器外,米斯金和同事还开发了一个微型机器人原型,其中用到4个致动器作为机器人的腿。当受到激光刺激时,这些机器人就会弯曲,产生行走动作。操作者可以将激光照射到机器人的不同部位,来实现弯曲前腿或后腿的效果,从而推动机器人前进。
微型机器人大军的艺术呈现图
作者认为,这些是已知的第一个尺寸小于0.1毫米的机器人,其中板载电子装置用于控制驱动。他们在一块4英寸的硅片上制造了超过100万个行走机器人。这些机器人由板载硅太阳能电池驱动。
这些行走机器人能在高酸性环境和超过200开尔文(-73.15 摄氏度)的温度变化中生存,并且可以通过皮下针头注射,为探索生物环境内的应用带来了可能。
目前,这些机器人功能有限,它们比其他游泳机器人慢,不能感知环境,而且缺乏综合控制。但作者认为,它们与现有硅技术的兼容性应该能够开发更多的功能。
米斯金对记者表示,他们下一步将思考这款微型机器人需要什么样的电路以及如何使它们可编程。“好消息是半导体电子给了我们成熟的技术,我们正致力于把它们组织起来,以制造下一代微型机器人。”
相关文章
- 微亿智造冲刺港交所,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第一股
- 倒计时30天!NEPCON ASIA 亚洲电子展秀出AI、机器人、半导体、柔性制造等未来黑科技
- 天太机器人携手港科大(广州)成功举办大湾区首个仿生机器人全栈技术竞技大赛
- 奇瑞墨甲机器人“墨茵“成为全球首个完成软硬件欧盟认证的人形机器人
- 实现机器人大小脑深度融合,研华与国讯芯微发布Thor平台控制器
- 谷歌DeepMind的新型AI模型可通过网络搜索帮助机器人完成任务
- 人形机器人技术与资本共振,数据闭环成商业落地破局关键
- 2025云栖大会直击:云深处科技机器人矩阵亮相,多场景展示行业引领性!
- 优艾智合机器人亮相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
- 强强联合!艾利特机器人与思看科技达成战略合作,共筑“机器人+视觉”新生态!
- 上海智造闪耀工博会:节卡机器人沙画创作演绎科技与艺术之美
- 【全新并联 创造可能】勃肯特全新一代并联机器人震撼上市!——勃肯特机器人发布第三代并联产品
- 突破具身智能「最后一公里」:灵巧智能首发DexCanvas数据集,破解机器人“手笨”难题!
- 长广溪智造瞄准焊接喷涂“硬骨头”,以技术创新开拓协作机器人新版图
- 思岚科技携手SIT、上海交大三方共建机器人实验室,推进具身智能产业化
- 北京机器人文化节暨创业挑战赛全面启动,全面推进打造北部机器人产研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