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新医科”吹响号角,“人工智能麻醉与脑科学”基地落户上海市六医院
2021-02-28 08:55:15AI云资讯1073
伴随“新工科”“新医科”建设吹响号角,深层次的学科交叉正在推进。今天(2月26日),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人工智能麻醉与脑科学”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实践培养基地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成立,“麻醉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同时启动。
据此,市六医院将联手上海交大医疗机器人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探索人工智能麻醉与脑科学的前沿发展,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创新中心主任陈江平介绍,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在“新工科”“新医科”建设的背景下,为提升复合型创新拔尖人才培养质量,上海交通大学启动首批“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实践培养基地”遴选。经评定,由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崔德荣牵头的“人工智能麻醉与脑科学实验室”入选首批“创新实践基地”。
上海交通大学科研院副院长、前沿创新研究院院长孙丽珍强调,创新是国家发展和名族振兴的前提保证,只有创新,才可以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只有创新,才可以不断取得进步;只有创新,才可以走在世界前列。
市六医院副院长郑元义表示,临床创新是医院发展的基石,团队合作是创新的必由之路,医院将借助“人工智能麻醉与脑科学”基地这个平台,充分依托上海交通大学优势专家资源,强化学科建设、加快人才培养、多元化开展双向合作与学术交流研讨,全面提升基地科研实力与诊疗水平,打造新型高质量科研品牌。
基地落成,标志着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合作迈上新台阶。
上海交通大学“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实践培养基地”建设周期为三年(2021年-2023年),将依托医工融合,促进医工、医理、医文学科交叉融合。崔德荣主任领衔的“人工智能麻醉与脑科学”基地将致力于研发透血脑屏障纳米载体神经保护药物、长效局麻药;探索可视喉返神经监测气管导管,进行实时可视动态监测,避免喉返神经损伤;开发智能闭环麻醉机器人管理系统,实现精准操作、智能决策,推动人工智能麻醉与脑科学项目的长足发展。团队将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依托,积极促进医生群体树立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产出创新成果。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与上海交通大学长期保持密切协作,本次合作建设“人工智能麻醉与脑科学”基地旨在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创新拔尖人才,促临床基础的创新协作与发展,打造医院、高校科研院所深度融合的医疗创新生态系统,双方将以此为新起点,以人才培养与科研合作为抓手,共同开创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新局面。
相关文章
- Gartner发布2025年中国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成熟度曲线
- 数字经济“十四五”目标提前完成,人工智能打开产业全新空间
- 创新,向6G:人工智能在无线接入网中的应用潜力
- 英伟达人工智能芯片迎来太空首秀,AI初创公司Starcloud计划在太空建造数据中心
- 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走近凌雄科技:共探DaaS服务模式与AI融合新路径
- 2025年杭州大学生创业学院人工智能专题班圆满结业
- 以智能重构文创!联通数智荣获“兴智杯”全国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大赛大奖
- 120万奖池,寻找最具想象力的AI创意开发者!2025骁龙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大赛正式启动!
- 伟创力发布全新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平台,部署速度提升高达30%
- 英伟达AI服务器8年来能耗飙升了100 倍,世界还能否满足人工智能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
- 全球最大的L4无人货运车辆集采结果公示,中国邮政以人工智能重塑全球邮政发展新范式
- 微软人工智能部门宣布推出首款自研图像生成器
- 2026广州国际数智装备与人工智能展览会新闻发布会在穗成功举办
- 2026广州国际数智装备与人工智能展览会新闻发布会在穗成功举办 聚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数智产业盛会
- 软银豪掷54亿美元投资人工智能机器人
- 特赞科技携“创意可计算性:设计人工智能”展区亮相2025 世界设计之都大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