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研究院完成智能追焦天线系统能力验证
2025-01-15 09:33:13爱云资讯1168
近日,中国移动研究院和中国移动广东公司联合华为在深圳完成智能追焦天线系统的现网试点,成功验证其智能追焦单元(Beam Tracking Unit,BTU)基于网络感知实现天线波束远程、动态、实时调整的能力,显示了基站天线面向网络自智需求的演进能力和方向。
网优自动化的实现需要天线具备两方面的能力:一是可感,即天线的小区配置信息、方位/下倾等工参信息和3dB波宽等波束信息可自动获取,以避免错装错配的问题,同时参数信息作为智能网优平台的输入,也是优化策略准确有效的前提;二是可调,即天线波束可全维度远程动态调整,波束可调的参数越多,网优策略的灵活性越高,对于潮汐效应等用户分布短周期变化的动态优化能力也越强。目前基于工参模块的自动化测量能力,天线已经能够准确获取姿态参数,但在波束动态调整方面则能力不足,仅能实现波束电下倾角的远程调整,难以满足自智网络对天线波束的方位、下倾乃至宽度全维度灵活可调的需求。
针对上述短板,中国移动研究院联合产业开展了技术攻关,使天线具备了上述全维度动态调整能力;再结合工参模块的感知能力,BTU成功跨过了天线从“知”(感知)到“行”(调整)的障碍,实现了天馈侧网优的知行合一,使网优自动化成为可能。
本次试点通过8个连片站点的改造和测试,对BTU的能力进行了验证:通过现有天面改造替换,测试了“挂上即走”的快速部署的能力,无需人工测量,天线工参和小区连接拓扑关系自动回传OMC,数据100%准确,平均每站的天线部署时长缩短近1个小时;在动态优化能力测试中,配合网优侧的智能算法,在长周期优化中智能识别出市场变迁、新开通地铁站等地理环境变化引发的网络优化需求;在短周期优化中动态识别出夜市、学校周边等人流分布变化的潮汐优化需求,并基于OMC输出的优化策略对BTU进行了动态调整,优化后试点区域单站日均流量由374.4G增至457.2G,部分优化区域的增幅超过60%;试点区域及周边站点的网络整体平稳,体验类、接入类和切换类等KPI指标保持稳定。
相关文章
- 人工智能赋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中国移动AIoT玩具智能体平台重磅发布
- MWCSH 2025 | 中国移动携手华为发布网络运行大模型2.0
- 中国移动“混沌宙元”量子计算实验室开放日成功举办
- 中国移动和华为AI核心网荣获GSMA AMOs“亚洲最佳人工智能创新奖”
- 中国移动曹蕾:5G-A×AI智启信息消费新纪元
- 中国移动绿色照明解决方案引领停车场照明节能新潮流
- 中国移动副总经理李慧镝:AI赋能自智网络加速迈向高阶自智
- 中国移动联合乐聚发布业界首款5G-A人形机器人
- 荣耀与中国移动达成AI终端战略合作:生态共建 加速AI落地
- 中国移动江苏公司斩获全球首届“GTI&GSMA新通话×AI挑战赛”一等奖
- 中国移动与荣耀宣布AI终端战略合作 共同推进AI终端生态建设
- 中国移动发布“万象时空”产品体系 构建空天地一体智能服务新生态
- 中国移动与复旦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 中国移动设计院完成全国首个F/A SUL外场技术验证
- GSMA最新报告显示:中国移动运营商首次实现碳排放下降
- MWC上海展观察:中国移动5G新通话开启AI通话新时代
人工智能技术
更多>>人工智能公司
更多>>人工智能硬件
更多>>- 从灵感到成片 三星Galaxy S25 Ultra让影像创作更高效
- 芯原推出经市场验证的ZSP5000视觉核心系列,扩展其面向边缘智能的数字信号处理器IP组合
- 从双城救援到DJI FC100发布:大疆无人机重塑应急救援新方式
- 大朋VR AI眼镜预发布,从 VR 领航者到 AI 穿戴开拓者
- 录音界的“黑科技”!索尼ICD-TX660:专业录音、高效随行
- 重磅!方芯半导体推出国产EtherCAT从站控制芯片,原位替代Microchip LAN9252/9253/9254
- 大疆发布旗舰级运载无人机DJI FC100:80kg载重、9分钟快充,开启无人机运载新时代
- 智能健康领域新突破:Ulook脑机智能眼镜正式上市,重新定义“眼-脑-心理”联动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