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视赵康:做大模型的“炼金术士”,让AI在千行百业中兑现价值
2025-08-24 11:20:05AI云资讯1890
近日,旷视科技总裁赵康接受了《中关村》杂志中关村科技企业家协会专刊的采访,分享了旷视在战略升级、大模型发展策略、国际化蓝图等方面的真知灼见与实战经验。
在赵康出任旷视科技总裁之时,摆在他面前的,不仅是全球AI竞赛的白热化,更有一道亟待破解的难题:如何帮助旷视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产业升级浪潮中,将算法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价值?
在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上,旷视作为标杆企业接受表彰时,赵康给出了答案:以“行业+AI”战略为锚点,以硬核自主创新为引擎,带领旷视完成了从技术尖兵到产业价值“兑现者”的关键跃迁。
新起点:
在技术基石上重塑“价值坐标”
旷视是一家底蕴深厚的科技企业:由清华姚班创始团队奠定顶尖算法实力,曾获颁科技部“图像感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拥有超过200篇的顶会论文,2000多项人工智能领域相关专利,并在各项国际人工智能顶级竞赛中累计揽获近60项世界冠军或最高荣誉。
旷视的根基是技术信仰,这是最宝贵的财富。正如赵康坦言:“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需要确立更为清晰的价值坐标——技术必须紧密服务于产业的核心命题,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创造真实回报。”赵康迅速为旷视注入了“行业+AI”的战略内核:专注于高价值、规模化的应用场景,坚持做深做透,通过“软硬协同”的方式构建闭环价值体系。
战略升级:
从“技术领先”到“价值闭环”
旷视提供以AI技术为核心的解决方案,应用于城市大脑、智慧建筑和智慧园区的管理。面向政府机构,旷视提供从顶层规划设计、视觉中台到软硬一体化产品的整体解决方案,助力提升城市公共安全、完善城市资源规划。面向企业客户,旷视打造数字感知系统和空间数字化解决方案,助力企业实现数字化场景创新与效率升级。
正如赵康所言:“旷视从很早就意识到,只有软硬结合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AI的能力。因此,旷视选择自研硬件产品,以使其能更好地承载算法。目前,旷视已经有能力去提供一个全栈的、全链条的软硬一体化产品组合,打造了涵盖芯片与传感器等的自研硬件产品体系,包括智能终端产品系列,边缘计算产品系列,智能模组系列等,与此同时,还包括城市智能感知AI中台,企业数字化AIoT平台等。所以旷视是业界少数在模型层、系统层和硬件层都有关键技术布局的AI企业。这一端到端的、软硬结合的技术体系,是AI技术应用落地的重要基石,也是我们的独特优势。”
在智慧城市领域,旷视完成了北京市大数据中心感知管理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感知体系是北京智慧城市2.0“七通一平”建设的关键底座,感知管理服务平台作为全市感知体系的运行管理中枢和基础共性平台,是支撑城市治理自动感知、快速反应、科学决策的关键基础设施。长期以来,解决城市多跨场景下的多级感知算法算力、数据的集约管理和智能调度难题,实现“感知设施控起来、感知数据联起来、感知算法管起来、感知场景用起来”,是破局城市一体化感知应用和管理闭环的关键。为此,旷视利用大小模型协同、云边端智能融合等先进的AI平台架构和全栈技术,持续打磨兼容多算法、多厂商,多模态的城市感知中台产品,支撑城市感知设施、感知数据、感知算法统管和市区街镇多级算法算力统用,在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城市治理、生态环境等领域打造可复制、可拓展的“云、边、端”感知协同示范场景。
在企业业务领域,旷视已经与运营商深入合作多年,深度参与了其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战略布局,加持物联网平台和视联网平台AI基础能力建设,同时,基于旷视“软硬一体”的核心产品能力,为运营商提供了大模型应用、智能体应用、各类AIoT产品硬件,覆盖智慧通行、智慧调度、明厨亮灶、数字乡村、智慧社区、智慧商铺等场景,业务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
“我们坚定地认为,真正的技术创新优势必须在实际应用中锤炼和验证。” 赵康强调,“通过在真实、复杂场景中部署解决方案,获得宝贵的反馈和海量数据,驱动算法和产品的持续迭代优化,形成“技术提升产品->产品落地场景->场景反馈数据->数据反哺技术”的价值闭环,才能保持领先的核心驱动力”。
大模型时代:
做产业的“炼金术士”而非“跟风者”
当ChatGPT引发全球大模型的狂热浪潮时,赵康在内部明确了发展基调:“积极拥抱技术变革,同时紧贴旷视的‘价值坐标’,坚定推动大模型的研究,包括通用多模态大模型的研究和行业大模型的部署。”
赵康力推的“旷视太乙”大模型,并未盲目追随通用化的宏大叙事,而是选择了一条更为艰难却更契合旷视基因的路径——致力于成为行业化的“炼金术士”,而非“跟风者”。
“现在,我们从视觉单一赛道走向了全家桶赛道,包括大语言模型,多模态模型、视觉大模型和工具大模型等,去年旷视太乙大模型在OpenCompass上官方测试排名中名列前茅,它的定位不是基模,而是用来行业化的全家桶模型,重点发力在多模态,这是我们自有的行业化的大模型,它是我们做行业化服务依仗的基础。”赵康自信地说到。
不仅如此,旷视也开放了大模型的生态接入,完成行业化落地。比如DeepSeek等一系列的国产化或GPT等国际化的模型也在旷视的模型工具生态中,所以本质上,旷视在做的,是大模型更开放的服务,根据场景要解决的问题,在模型生态里选择最合适的。
在行业大模型方面,旷视紧贴客户需求,深入理解行业,与客户共创了很多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大模型产品和应用,服务了众多行业头部客户,围绕重点行业积累了宝贵的知识与经验。在此基础上,目前已经与金融、运营商、政府等领域的客户一起,围绕大模型的行业应用做了交付落地。
在谈及大模型应用落地的挑战时,赵康给出了9个字“进得去、快又省、用得起”。
所谓“进得去”,就是行业数据的获取和行业Knowhow都是壁垒,这些如何安全高效的转化成商业资产,决定着技术能不能进到行业中去。而旷视的解法是在客户侧训练,数据不出域,训推一体化,进而来保障行业数据的安全性。
第二是“快又省”,坦白讲就是如何多快好省的提供服务,解决生产成本和效率的问题,真正做到商业化落地,无论是算法量产还是大模型的生产,要从实验室变成行业真正落地的东西,生产成本不能太高,这也是旷视一直在解决的工程基建问题,目的就是为了提升效率,一个是算法生产的成本,一个是用户获取算法的时效性。旷视的解法就是做好基建,旷视的Brain++包含深度学习核心框架MegEngine、深度学习云计算平台MegCompute以及数据管理平台MegData,真正将算法、算力和数据等AI三要素能力融为一体,具备算法训练效率高、训练精度高、开发门槛低、云边端协同等一系列优势,能确保大模型更加高效地进行部署。而AIS则是基于旷视Brain++体系,构建了一套覆盖数据处理、模型训练、性能分析调优、推理部署测试等算法生产全链路的零代码、自动化的生产力工具平台。提供多种功能支持算法快速生产部署,可以大幅降低算法生产的门槛,提升算法生产效率。
怎么才能让用户“用得起”?站在客户的角度上看,解决用户的使用成本问题也是非常棘手的。无脑的高精度高成本的硬件不是解决办法,旷视的解法就是没必要硬拿着锤子找钉子,用云边端一体化,软硬协同优化,大小模型协同的策略,来解决用户的这些痛点。
走向世界:
以中国方案应答全球命题
在赵康的国际化蓝图中,“一带一路”成为旷视技术价值外溢的重要舞台:与需要发展AI产业的国家进行人才和AI训练平台的相关合作;为金融企业提供全球领先的身份认证及风险管控解决方案;针对商业客户提供智慧楼宇、商业智能分析等多种解决方案和产品,业务覆盖十多个国家。
“出海的核心在于输出‘价值’,而非仅仅是产品。”赵康阐释道,“我们坚持以自有技术为核心,以当地市场需求为指导构建本地化产品模式,积极与目标市场的本土企业开展合作,为海外市场提供适应本地化、场景化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力求解决共通的产业痛点,以实际成效赢得信任与合作。这背后,彰显的是我们对技术自主性的坚定自信。”
在未来的愿景中,旷视始终致力于构建万物互联时代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希望能够用人工智能造福大众。要实现这一愿景,旷视还需要不断突破技术瓶颈,并开发出更多创新的行业应用场景。为此,旷视公司将持续投入研发资源,吸引顶尖人才,加强与各方的合作,共同推动智能技术的发展。
十四年前,旷视的创始团队怀着无比炙热的情怀,在中关村这片充满创新精神的土地上,播下了“让机器看懂世界”的火种。赵康深知其使命远不止于让机器看懂世界,而是要将这份“看懂”转化为推动产业进步、促进社会向善的持久动力。
凭借务实的工作态度和前瞻性的战略视野,赵康将带领团队持续探索与创新,技术与社会需求深度融合,在大模型时代的澎湃浪潮中,稳步朝着更加宏伟的目标砥砺前行。
相关文章
- 旷视入选北京市数字经济100家标杆企业
- 上海MWC见证:旷视以AI驱动运营商生态跃迁
- 旷视助力云舟智维打造全球首个大型装备维保智能体
- 中科智汇工场企业家代表团莅临旷视,共探科技赋能新路径
- 北安协走访旷视,见证AI驱动下的安防创新布局
- 接入DeepSeek,旷视AIS算法生产平台5.0版全新发布!
- 旷视中标!AI+驱动北京城市感知管理跃升
- 以大模型驱动 旷视与中国移动共创多元场景价值
- 阿里云、旷视等超60个安全类SDK拥抱鸿蒙,助力开发者全方位保障应用安全合规
- 致远互联与旷视科技达成战略合作 筑牢企业协同运营安全防线
- 始于算法,终于生态!看旷视企业业务的新玩儿法
- 旷视科技签约蓝湖MasterGo,开启国产设计软件“共创”新时代
- NeurIPS 2021 | 旷视提出:空间集成 ——一种新颖的模型平滑机制
- 旷视推出边缘侧产品鸿图、魔方,为建筑智慧升级提供“过硬保障”
- 沉浸式环游AI世界 旷视智·世界校园体验官福利满满
- 旷视科技科创板首发上市获通过 拟募资60.1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