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第十二届全国功能基因组学高峰论坛在京圆满落幕

2025-11-19 11:41:29AI云资讯1967

时维金秋,群贤毕至。2025年第十二届全国功能基因组学高峰论坛(FGC-12)近日在北京圆满落幕。本届论坛汇聚了包括60余位国内顶尖学者在内的近500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行业代表,围绕“融汇组学・智启未来”这一主题,就功能基因组学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植物、动物、医学健康及微生物应用等领域的重大进展与未来趋势进行了深入研讨。

论坛开幕式及主会场报告环节群星璀璨,院士云集。多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院士专家应邀作主旨报告,他们就多组学发展的战略布局、核心技术攻关、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以及大会未来规划等宏观议题分享了深刻洞见。在讨论整合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代谢组等多组学数据所面临的历史性机遇与严峻挑战时,与会院士不约而同地指出,人工智能(AI)技术正成为破解复杂生物学问、驱动范式变革的关键所在。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表观遗传调控与干预重点实验室陈润生研究员深刻阐述了AI与多组学深度融合的必然性。他指出,生命体系的高度复杂性远超传统研究方法的解析能力,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特别是其在处理高维、非线性关系方面的独特优势,必将引领多组学研究实现跨越式发展,有望在系统揭示生命现象整体规律方面打开全新局面。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国际著名生态基因组学专家康乐研究员则着重强调了面向未来的能力建设。他认为,我们正快步迈入一个大规模、多模态组学数据爆发的时代,构建与之匹配的强大数据分析与解读能力是核心基石。在此过程中,人工智能不仅是辅助工具,更是构建这一核心能力体系的技术中枢,关乎我国在该领域的长期竞争力。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院长邓兴旺教授从科研实践出发,分析了当前研究者面临的共性困境。他指出,海量组学数据所带来的信息维度与复杂度已超越人脑直接驾驭的范畴,急需新的研究方法。人工智能或许正是我们苦苦寻找的破题新路径,它能够高效挖掘数据中隐藏的深层规律,将研究人员从繁重的信息处理中解放出来,更专注于科学假设与创新发现。

欧洲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所研究员戴俊彪老师更加聚焦于技术落地与应用转化。他从合成生物学等实践领域出发,提出当前阶段的重点任务在于积极利用现有AI技术,大力开发和优化面向多组学数据分析的专用软件、算法与平台工具,旨在将沉睡的海量数据高效地转化为切实可行的生物学洞见与解决方案,直接服务于科研与产业创新。

FGC大会发起人、百迈客生物创始人兼CEO郑洪坤先生回顾了大会十二年来的发展历程与初心使命。他围绕行业面临的共性挑战与破局之道,深入阐释了如何以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为支点,撬动前沿科学洞察,连接创新链与产业链,最终驱动生命科学产业实现整体跨越与升级。

本届论坛议题覆盖基因前沿技术、植物功能基因组、动物遗传改良、微生物组学及精准医疗等关键领域,汇聚了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等多所顶尖高校与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分享了基因组、转录组、微生物、空间组等多组学技术与大数据建模等方面的最新进展。与会代表围绕多组学技术发展、行业标准与产学研协同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论坛通过学术报告、技术展台等多元形式,构建了高效的“产学研用”融合平台,推动了组学技术在农业、医学与微生物等领域的跨界融合。与会专家一致认为,FGC大会历经十二年发展,已成为我国功能基因组学领域最具影响力与凝聚力的学术品牌,为基础研究、技术转化与产业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并寄望其继续推动生命科学领域的协同创新与国际化发展。

金秋京华,思想交汇,第十二届全国功能基因组学高峰论坛在硕果累累中胜利闭幕。这场盛会不仅是对我国功能基因组学及相关领域前沿成果的一次集中检阅,更是一次驱动未来创新的深度碰撞。从院士大家的真知灼见,到与会代表的热烈研讨,“人工智能赋能多组学融合”已成为照亮未来生命科学发展的共识性航标。我们清晰地看到,一个以数据为驱动、以AI为核心赋能工具的生物学科研新范式正在加速构建。展望前路,作为中国功能基因组学领域不可或缺的“灯塔”与“桥梁”,相信FGC大会将继续凝聚学界与产业界的智慧与力量,持续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为我国生命科学在新时代的跨越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相关文章

人工智能企业

更多>>

人工智能硬件

更多>>

人工智能产业

更多>>

人工智能技术

更多>>
AI云资讯(爱云资讯)立足人工智能科技,打造有深度、有前瞻、有影响力的泛科技媒体平台。
合作QQ:1211461360微信号:icloud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