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评:要人工智能,不要“人工智障”
2021-03-31 10:40:12爱云资讯888
人工智能发展带来便利的同时,烦恼和问题着实不少:拨打银行热线,智能客服答非所问,想转人工太不容易;聊天机器人、语音翻译,被曝以人力辅助,欺骗公众;“ZAO”“蚂蚁呀嘿”等AI换脸软件,引发人们对这一技术安全边界的担忧。
慢一拍,是“人工智障”;
偏一步,是“智能人工”;
快一着,就是“智能忧虑”。
在人工智能耍酷的概念背后,其发展与老百姓的真实需求匹配度还有待提升,与实体经济融合尚有待加强,对科技、产业的有效支撑也还不够,需要正本清源。
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浅层次来看,是资本“抢风口”和地区间“争帽子”。我国把人工智能列为关键的战略性产业,政策面大力鼓励。
面对投资机会和政绩考量,无人驾驶、AI会客厅、智慧城市、人工智能产业园等项目建设蜂拥而上,以致一些领域和地方出现项目烂尾、园区空心化、套现走人的资源错配现象。
深层次讲,我们低估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复杂性和难度系数,依仗我国在用户、市场、数据方面的规模优势,更多地追求“术”,停留在应用层面。
有些终端产品,连上WIFI的音箱就称为智能音箱,装上选股软件就包装成AI炒股利器,甚至做内衣的企业都自称人工智能企业,更别提触碰伦理和法律底线的AI软件了。这些不过是换了个“马甲”,噱头大于实用。
但在“道”的层面,包括基础算法和核心硬件的底层方面,我们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人工智能的基础在于数据、算法和算力,算力的核心在芯片,在芯片领域我国的技术薄弱环节已延伸到了人工智能芯片上,“命门”掌握在别人手里。近期,“断芯”问题就困扰着一些新能源车企和手机企业。
人工智能必须根植于产业和实体的发展,才能保证“超车”而不“翻车”。人工智能的正途是带动传统实体经济的革故鼎新,以增量带动存量,发挥头雁效应,更好地解决民生需求中的痛点。
同时,我们还要在道德伦理、发展与安全等维度深层次追问,有效避免技术滥用和隐私泄露的风险。
相关文章
- 中国移动和华为AI核心网荣获GSMA AMOs“亚洲最佳人工智能创新奖”
- 全球首批!安脉盛跻身世界经济论坛人工智能MINDS领袖阵容
- 卓尔数科入选《武汉市人工智能新锐企业TOP50》
- 智象未来与华为云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共同探索人工智能落地应用创新典范
- 人工智能公司Anthropic发布AI危险性报告:AI模型为达成目标不惜突破道德底线
- 中国电信柯瑞文:发挥WBBA作用,推动人工智能与宽带融合发展
- 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九月在安徽合肥召开——同期将举办人工智能与消费电子展
- 首期人工智能特训营正式开营:聚焦行业模型培育与投资
- 博原资本携手银河通用成立“博银合创”,加速具身人工智能赋能工业自动化
- 2025第三届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挑战赛“五岳杯”量子计算专项赛启动丨玻色量子协办
- 每日互动参编的《向未成年人提供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安全指引》正式发布
- 极光GPTBots成功完成“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登记”
- 鞍山钢铁携手用友打造“鞍云智鼎”AI大模型平台,开启人工智能新时代
- 众数信科携手厦门理工推出“人工智能+船舶与海洋”微专业
- AMD首席执行官苏姿丰预测:受推理需求驱动,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加速器市场规模2028年将突破5000亿美元
- Meta签署新地热能源协议以支持人工智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