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城市的“基础设施” 人工智能发挥头雁效应
2020-03-24 16:56:51AI云资讯1276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正在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等多个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根据预测,到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超过6万亿美元。专家建议,要使人工智能“新基建”的建设投入发挥最大效能,一要注重多元参与、协同建设,二要注重远近结合、有序推进,三要注重促进共享、均衡发展。此外,解决民生刚需、解除民生痛点是人工智能“新基建”的应有之义。
人工智能,英文名AI,过去是科幻电影中的常客,现在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基础设施。
到底有啥大作用
在这场使人与人之间保持距离、把人们社交活动频次降至最低的新冠肺炎疫情中,人工智能带来的健康码、AI医生、送药送餐机器人等各种高效管理和便民服务,已经同水、电、气、网络一样,成了城市“基础设施”。
在北京市海淀桥西北角的前沿技术创新中心,这里复工复产的员工们没有下楼取外卖的烦恼。因为外卖最后100米的难题,被云迹科技公司的“跑腿机器人”解决了。在这里,物联网技术将机器人与食堂订单器、电梯、楼门开关等实时连接,楼内员工在小程序上点单后,机器人会带着热腾腾的午餐自己坐电梯上楼,到达指定位置后,还会打电话呼叫点餐人来取餐。
在安徽铜陵市,疫情期间城市管理者无需人工排查,就能识别公共场合人员聚集和不戴口罩的情况。这也是建立在人工智能新基建的基础上。
铜陵市是科大讯飞公司“城市超脑计划”首批试点城市之一。疫情期间,科大讯飞依托“城市超脑”平台,整合铜陵市原有视频监控,AI自动监测识别区域内超过5人的聚集情况,发现后分发给周边社区工作人员,让他们去疏散和疏导。铜陵市各大菜市场也通过“城市超脑”布置“天眼”,市民不戴口罩购物,会被AI自动视频分析后,相关信息和抓拍图片通过短信推送给市场监管人员,有效降低不戴口罩感染病毒的风险。
科大讯飞高级副总裁、智慧城市事业群总裁张友国说:“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一定要以解决社会刚需为出发点,这也将是人工智能与此前互联网产业浪潮的最大不同。”
未来舞台有多大
人工智能的舞台有多大?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到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
把人工智能作为新的基础设施来建设,是一项立足长远的规划。
“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并非仅仅是为对冲全球性经济下滑、提振受疫情拖累的经济活力出台的救市之策,而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主动谋划,是一项‘既应需求而建,也谋未来而建’的战略布局。”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修全说。
“在新一轮科技变革中,人工智能是发挥‘头雁’效应的引领型技术,将人工智能列入‘新基建’,充分体现出稳增长和促创新并驾齐驱、远近结合、系统布局的特点。”李修全说。
与人工智能产业相关的公司也都看好行业未来。“AI是行业发展的倍增器,通过高效挖掘数据价值,赋能各行业各领域智慧升级。”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对人工智能的未来充满信心。他介绍,浪潮拥有AI计算产品阵列,包括基础设施、管理平台和软件算法开发框架等,是主要的人工智能服务器供应商,并与人工智能领先科技公司保持紧密合作。浪潮还利用AI与大数据相结合,创新推出数字金融、健康医疗大数据服务等新模式。
看好人工智能的不仅是中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正在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等多个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德勤此前发布《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白皮书》预测,到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超过6万亿美元,2017年至2025年复合增长率达30%。
发展壮大难在哪
人工智能“新基建”将在何处发力?
解决民生刚需、解除民生痛点,是人工智能“新基建”的应有之义。
清华大学教授张勤认为,在此次疫情中,大部分三甲医院成为抗疫主阵地,但也因人群聚集导致病毒扩散。这是因为“分级诊疗”“基层首诊”还未实现,“基层首诊”需要大量高水平的全科医生下沉到基层,实际难度非常大。AI医生可以帮助基层有效解决这一难题,快速提高当地临床医生的诊断能力。
张勤团队开发了DUCG临床辅助诊断系统,通过与多家三甲医院专业医师合作,围绕患者的主诉症状构建知识库,让AI医生学会了全科看病。
“此次疫情中,已使用了DUCG系统的山东胶州各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就在AI医生帮助下开展了疫情初筛、排查,将疫情防控关口前移。”张勤说。
人工智能“新基建”难点在哪?“人工智能基建,软件很重要。但目前我国现状是,从观念和设计上都重‘硬’轻‘软’。比如,修1公里高速公路需要花多少钱,很明白。但建一个城市‘超脑’,如果没有看到实体大楼,就觉得这个基建不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不太敢投。”张友国表示,人工智能作为“新基建”,观念上需要转变。
人才也是一个短板。“运维和服务能不能跟上,把建好的项目用好?这也是关键问题。”张友国说,未来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一定要有一批懂人工智能的一线专业人士。
“相对于其他‘新基建’,人工智能可能是投资周期最长,也将对未来经济社会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项基础设施。”李修全建议,要让人工智能“新基建”的建设投入发挥最大效能,一要注重多元参与、协同建设,二要注重远近结合、有序推进,三要注重促进共享、均衡发展。
李修全认为,应加快推进公共AI算力、AI开放平台、数据知识资源共享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帮助改善中小企业和创业者创新条件,拓展创新机会;加快欠发达地区智能医疗、智能教育等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增进不同区域均衡发展,使不同群体共享智能化带来的红利。
相关文章
- Gartner发布2025年中国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成熟度曲线
- 数字经济“十四五”目标提前完成,人工智能打开产业全新空间
- 创新,向6G:人工智能在无线接入网中的应用潜力
- 英伟达人工智能芯片迎来太空首秀,AI初创公司Starcloud计划在太空建造数据中心
- 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走近凌雄科技:共探DaaS服务模式与AI融合新路径
- 2025年杭州大学生创业学院人工智能专题班圆满结业
- 以智能重构文创!联通数智荣获“兴智杯”全国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大赛大奖
- 120万奖池,寻找最具想象力的AI创意开发者!2025骁龙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大赛正式启动!
- 伟创力发布全新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平台,部署速度提升高达30%
- 英伟达AI服务器8年来能耗飙升了100 倍,世界还能否满足人工智能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
- 全球最大的L4无人货运车辆集采结果公示,中国邮政以人工智能重塑全球邮政发展新范式
- 微软人工智能部门宣布推出首款自研图像生成器
- 2026广州国际数智装备与人工智能展览会新闻发布会在穗成功举办
- 2026广州国际数智装备与人工智能展览会新闻发布会在穗成功举办 聚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数智产业盛会
- 软银豪掷54亿美元投资人工智能机器人
- 特赞科技携“创意可计算性:设计人工智能”展区亮相2025 世界设计之都大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