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评:要人工智能,不要“人工智障”
2021-03-31 10:40:12爱云资讯897
人工智能发展带来便利的同时,烦恼和问题着实不少:拨打银行热线,智能客服答非所问,想转人工太不容易;聊天机器人、语音翻译,被曝以人力辅助,欺骗公众;“ZAO”“蚂蚁呀嘿”等AI换脸软件,引发人们对这一技术安全边界的担忧。
慢一拍,是“人工智障”;
偏一步,是“智能人工”;
快一着,就是“智能忧虑”。
在人工智能耍酷的概念背后,其发展与老百姓的真实需求匹配度还有待提升,与实体经济融合尚有待加强,对科技、产业的有效支撑也还不够,需要正本清源。
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浅层次来看,是资本“抢风口”和地区间“争帽子”。我国把人工智能列为关键的战略性产业,政策面大力鼓励。
面对投资机会和政绩考量,无人驾驶、AI会客厅、智慧城市、人工智能产业园等项目建设蜂拥而上,以致一些领域和地方出现项目烂尾、园区空心化、套现走人的资源错配现象。
深层次讲,我们低估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复杂性和难度系数,依仗我国在用户、市场、数据方面的规模优势,更多地追求“术”,停留在应用层面。
有些终端产品,连上WIFI的音箱就称为智能音箱,装上选股软件就包装成AI炒股利器,甚至做内衣的企业都自称人工智能企业,更别提触碰伦理和法律底线的AI软件了。这些不过是换了个“马甲”,噱头大于实用。
但在“道”的层面,包括基础算法和核心硬件的底层方面,我们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人工智能的基础在于数据、算法和算力,算力的核心在芯片,在芯片领域我国的技术薄弱环节已延伸到了人工智能芯片上,“命门”掌握在别人手里。近期,“断芯”问题就困扰着一些新能源车企和手机企业。
人工智能必须根植于产业和实体的发展,才能保证“超车”而不“翻车”。人工智能的正途是带动传统实体经济的革故鼎新,以增量带动存量,发挥头雁效应,更好地解决民生需求中的痛点。
同时,我们还要在道德伦理、发展与安全等维度深层次追问,有效避免技术滥用和隐私泄露的风险。
相关文章
- 人工智能政策发布,九科信息积极响应并领跑国央企AI Agent商业化落地
- 腾讯与港中大签署合作框架安排 携手推动人工智能法律研究合作与科技人才培养
- ISC.AI 2025任贤良:以创新与共治筑牢人工智能安全防线
-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AI+县域分论坛,杨作兴博士与陈宏铭院士对话科技点亮乡村振兴
- 研极微获WAIC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乡村振兴奖」, 神眸“芯”版图发展AI+县域场景
- 谷歌Gemini人工智能推出全新引导学习模式
- 海纳AI亮相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入选中小企业协会推荐AI解决方案
- 国内首期人工智能审计专家认证培训班成功举办
- 慧博云通受邀出席2025中日经济交流研讨会,共探人工智能助推产业发展新路径
- OpenAI发布开放权重人工智能模型:采用Apache 2.0开源协议,支持本地运行
- 苹果组建全新AKI团队研发类ChatGPT人工智能搜索工具 力图重振苹果智能
- BSI亮相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以国际标准构建可信AI未来
- 润和软件闪耀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以AI加速赋能行业智慧化升级
- 壹心理亮相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与麦思AI战略合作,守护千万家庭心理健康
- 星辰聚智·才启未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中国电信发布系列前沿能力及AI产品
- 天罡智算闪耀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以算力创新驱动智能时代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