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线教学状况看人工智能教育发展

2018-07-19 11:32:27爱云资讯869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出台后,新修订的信息技术课标加入了人工智能内容。但现在基层教师对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怎样教还是一头雾水,完全处于混沌状态。许多教师的理解是:学编程、STEAM教育。有的教育者将AI教育目标拟定为:一是培养适应AI时代的人,二是培养能研发AI应用的人。这个目标定义倒是很具体,也很明确。那么,人工智能落地中小学到底该怎么做?




关于这个问题,科大讯飞总经理助理丁一秋说了这样一番话:AI包括计算智能、感知智能、人之智能。即能听会说、能看会算、有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的核心技术。当然,人脸识别技术、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硬件结构和机器学习等,这些内容都是产品开发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内容。但是,目前的学校似乎并没有真正找到方向,还停留在应试层面上,认为将人工智能技术写入课标,那就是今后该学科成了必考科目。由于人工智能在我国刚起步,以前高校并没有这个科目,所以,企业目前需要的理想人才并没有,我们需要学校提供大量人才。这个回答让学校很尴尬。

通过基层教育与企业的简短“对接”可悟道:让AI走进教育,首先需要转变思维方式,即用AI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将AI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或者方法而不单单是一门应考的学科。掌握高科技基础虽难但不是不可以做到,更重要的是需要让孩子们具备AI思维,即建立一个观念,自觉不自觉地把机器当人来看,达到人机高度的融合。




基础教育要达到不需要了解AI的原理就能使用AI技术的标准。现在很多孩子不正是这样在做吗?玩儿智能手机、电脑比成人掌握得快得多,玩儿得精得多,这种现象甚至出现在5岁左右的儿童中:给他一个工具,那简直是无师自通啊。这说明好奇与兴趣加上强化训练,让人操纵机器做以前只有人才能做的事情,这样不停地教学与训练,便可以达到第一个目标:培养适应AI时代的人。当然,这也是开发深度学习:培养能研发AI应用的人才尤其需要具备的思维品质。




作为基础教育,当然需要培养具有AI思维、能适应已经到来的AI时代的人才,这在目前应该不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但教育需要大量的具有AI思维的师资和大量的适合AI教学训练的装备设施。其实真正的难点就在于两点:缺少技术好、会编程、有国际化视野、懂得中国教育的教师;缺少专门用于学习AI技术的装备——教育平板。

最近,笔者做了一个有针对性的基层调查,北京市白家庄小学是北京市校本课程建设基地校,该校目前已完成从需求主导模式、条件主导模式顺利过渡到目标主导模式的课程建构模式。在北京地区来说,白家庄小学应该是一所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在基础教育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校。自2011年4月,该校即开展了运用平板电脑进行课堂教学尝试,但至今只配备一个教学班的白板。至于北京的其他学校,有的学校平板“不全有”;有的学校是装备“虽不缺,能开课,但设备老化,需更新换代”或是“学生更向往社会科学馆、更广阔的天地,对校园陈旧设备兴味索然”。这是针对北京的近况而言,如果从全国范围来说,需求量是非常大的,况且目前学校所用的普通平板还远远达不到真正教育平板的要求。




看来要真正实现人工智能教学,无论是师资还是装备缺口还是很大的。目前,我国在人工智能方面正处于青黄不接状况。但从长远来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回归编程是一个大的趋势,只要解决好师资与装备两个核心问题,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完成第一目标问题不大。也许3-5年后,当信息技术课程成为和语数外一样倍受重视的核心学科时,人工智能技术前进的脚步或会突飞猛进。

相关文章

人工智能技术

更多>>

人工智能公司

更多>>

人工智能硬件

更多>>

人工智能产业

更多>>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免责声明|会展频道

冀ICP备2022007386号-1 冀公网安备 13108202000871号

爱云资讯 Copyright©2018-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