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终点只能是:达彼岸
2018-07-30 14:53:03AI云资讯1166
去年《纽约客》一期的封面十分有趣(下图),画面上一个满脸胡须的年轻乞丐坐在街上乞讨,路过的机器人向他手里的杯子里投掷了螺丝和螺帽,同时乞丐身旁的小狗也用着十分复杂的眼神注视着街上的机器狗,很显然该画作者借此表达了未来人类将被机器人所取代的不安,背后则是人工智能能否取代人类的讨论。

我完全不具备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任何知识专业背景,所以只能作为外行来看热闹。例如,前几年热炒的人机围棋大战,谷歌公司旗下的AlphaGo也因此一战成名,都说这是机器自我学习能力的一次成功验证。而作为外行,我还是有个问题:围棋毕竟是按照固定规则在横纵19*19的网格中的算法竞争,即是在确定环境下运算能力的比拼,机器的优势很明显。但这是不是就是未来人工智能的方向呢?
作为门外汉,我还是武断的认为:至今人工智能还处在人类活动自动化的升级版状态。虽然对于人工智能的定义,我没有还太好的描述(或许是我无知所致),但一个直觉是:人工智能的未来方向应该是机器的行为完全不被人类所理解。而非像上述AlphaGo的围棋思路,只要给人类足够时间最终还是能够理解的。
由于上图中有狗,所以就以人和狗的关系为例,同样都沿着进化之路,但狗最终还是被人类所驯化,充当人类的食物、给人类提供毛皮、成为人类的家畜和宠物等,满足了人类的不同需求,人类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是人类能够通过科学手段,去充分了解和理解狗,这里的科学手段含义是广泛的,反之狗对人的理解程度远不及人类。但人类并未因此就去打乱狗世界的秩序,更不存在“高等级”对“低等级”的碾压。
举这个例子,想说的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所展现出其他生物不具有的优势,就是人类具有较强的将不确定转为确定的能力(由未知走向已知),人类的知识发展和社会的各种秩序正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此联想到,人工智能与人类最大的差别,不应仅是比人类速度更快、力量更大、更能适应恶劣环境等,而应该他们具备超越人类转换不确定的能力。
沿着将不确定转为确定的思路,不禁联想到了宗教。以佛教为例,佛教总结人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放不下。实际上,此“八苦”恰恰是人类在认知外界和自身过程中碰到的不确定,佛教的修行则是要将这些不确定转为确定,用佛教语言就是远离颠倒梦想,就是达彼岸。另外,佛教修行方式并非是资源损耗型,例如不杀生、不贪嗔痴,而是资源节约型和友好型,即佛教宣扬的广种福田。还有佛教的修行方式往往又是秘而不宣的(一旦广而告之,可能意味着为秩序的破坏),但又倡导皆可成佛,如同人类不打乱狗世界的秩序,一旦得道去彼岸,即远离人类,可能是更高级的秩序观。
沿着上述两个例子的思路,就有了关于人工智能不切实际的幻想:人工智能的真正发展方向应该是思维的高级化(这种高级化并不对低级化产生碾压),而非是物质层面的自动化,路径应该是资源节约型和友好型,而非是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资源损耗型。
人工智能终点只能是:达彼岸。
相关文章
- 北京筑龙助力京能斩获中物联人工智能应用大赛铜奖
- DFRobot发布二哈识图2与Mind+升级版,助力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落地
- 据调查,美国人不希望人工智能介入他们的个人生活
- 优刻得参加联合国工发组织全球工业与制造业人工智能联盟大会
- 打造张江人工智能创新小镇,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再添发展新引擎
- 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聚力“人工智能+”行动,赋能新型工业化发展
- 2025年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网络安全应用测试 深信服成唯一包揽三项第一厂商
- 践行国家“人工智能+”战略,容联云助力某消金“客服智能体”落地
- 相聚上海,共赴智能之约!昇腾AI人工智能产业峰会三大亮点抢先看
- 2025青岛海洋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大赛 高校行活动圆满收官!
- 老板电器入选首批浙江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典型案例,树立AI转型可复制标杆
- 人机共生 · 智启未来——2025高交会亚洲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链展主题发布
- 工业富联AI低代码平台入选浙江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典型案例
- Canva可画入选 2025年服贸会“人工智能+” 示范案例, 展现 AI 赋能服务贸易新实践
- 甲骨文与OpenAI达成3000亿美元“星际之门”项目协议 或将重塑云计算与人工智能未来
- 重磅发布 | “人工智能数据沙盒伙伴计划”亮相2025服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