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teMLPerf 实测:天数智芯 GPGPU 全链路技术解析,创新释放高效算力
2025-11-22 16:50:44AI云资讯1263
ByteMLPerf是开源的AI加速器基准测试套件,专注于从用户和实际生产角度评估AI芯片的性能,涵盖易用性、灵活性及能效比等维度。近日,基于ByteMLPerf对天数智芯GPGPU芯片开展系统评测,通过分阶段测试芯片在指令、算子、模型等多个维度的性能表现,助力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该芯片的架构、性能表现及使用方法。
测试结果显示,天数智芯在实测场景下的GEMM算子、FA算子均能达到较高效率,充分释放了硬件能力。在大模型应用上,该款芯片通过巧妙的并行策略,扬长避短,实现了很好的性能表现。同时,天数智芯SIMT架构带来的高通用性、灵活性,也为未来大模型结构的变化等做了充足的准备,降低了开发者的学习成本和使用难度。
感谢 ByteMLPerf 开源框架提供的标准化评测基准。借助这一框架,天数芯片的性能特点与优化方向得以清晰呈现,也助力天数智芯更精准地提升芯片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以下为ByteMLPerf测试报告摘要:
天数智芯测评技术报告
构建开源AI硬件评测工具, ByteMLperf-v1.0 X 天数智芯,扬长避短是关键
1.引言-评估方法论计算机系统评估与性能分析旨在运用测量、模拟等手段及工具,获取计算机执行任务时的性能特征,识别性能瓶颈,从而达成计算机系统的评估。本博客计划依据此方法论对一款天数智芯GPGPU芯片(以下简称“天数芯片”)开展系统评测,通过分阶段测试芯片在指令、算子、模型等多个维度的性能表现,助力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该芯片的架构、性能表现及使用方法,探寻更为高效的架构与使用方式。
本博客将对硬件能力与软件优化这两大方向展开系统化评估。硬件能力层面涵盖单芯片硬件架构(如计算架构、存储层次架构、片内互连架构等)以及多芯片互联架构(包括硬件组件间的通信拓扑、通信接口、通信协议等)。软件优化层面包含图优化、算子优化、指令编译优化等多维度的优化手段。整体评估性能指标包括指令吞吐与延迟、访存吞吐与延迟、算子效率以及集合通信吞吐与延迟等,旨在量化硬件在不同计算和通信任务中的表现。
具体而言,本博客将呈现实际量化评估的流程:首先,从理论和分析层面对比硬件参数(算力、内存容量、互连带宽),并分析通信拓扑;其次,在单芯片层面测试经典指令与算子(如计算密集型、访存密集型、通信密集型等);最后,在多芯片层面先选取合适的并行策略(如张量并行(TP)、流水线并行(PP)),并在实际模型(LLaMA、DeepSeek R1)上验证吞吐量,以此综合评估硬件性能和优化策略的成效。
2.硬件架构分析2.1架构参数分析天数智芯GPGPU芯片属于通用GPU架构类型,用于通用计算和AI加速。在计算单元个数上,天数芯片的多流处理器数量较A800略少,支持的数据类型包括 FP32、FP16、INT8 等,其中软件层面上支持了FP8和FP4。在卡间互联方面,天数芯片使用 PCIe-Switch进行卡间互联,可实现多卡级联,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中等规模的联合工作需求。其互联策略更适合通信相对较轻的任务类型,如模型推理阶段的并行计算或局部计算密集型场景。在缓存与片上存储结构上,天数芯片提供多级缓存体系,包括 L1、L2 和共享内存,但结构细节与A800有所不同,可减少一定程度的数据访问延迟,为密集型算子提供较好的局部数据复用能力。
2.2 GPGPU架构分析与对比天数芯片和英伟达A800 80GB SXM采用相似的GPGPU架构,兼容了GPU Processing Cluster、Texture Processing Cluster、Streaming Multiprocessor、Tensor Core和Cuda Core等概念。计算层次为GPC-TPC-SM-Cuda/Tensor Core,天数芯片单个芯片包含4个GPU Processing Cluster (GPC),每个GPCs包含4个Texture Processing Cluster(TPC),每个TPC包含4个Streaming Multiprocessor(SM),每个SM都有相应的张量核心/矢量核心。芯片的内存层次由外部显存、片上二级缓存以及一级缓存/共享存储构成,L2和L1/shared memory之间以Crossbar的方式连接,每4个SM共享一个L1/shared memory以节省L2-L1/shared memory的布线资源。
与英伟达A800对比而言, A800有8个GPCs, 每个GPCs有8个TPCs,每个TPCs 有2个SMs,整个芯片有128个SMs (也有版本108SMs)。
从内存层次架构看, 天数芯片有64GB 外部显存,16MB L2 cache,192KB L1 cache/shared memory。在 A800 对应的架构中,每个NV SM独享一个192KB L1存储。天数的优势是4个SM 共享一个L1, 进行数据共享,减少对L2的带宽需求,进而降低布线需求。
天数芯片硬件架构
英伟达A800芯片硬件架构[参考白皮书] 2.3 单SM硬件架构分析与对比
以下第一张图片展示了天数芯片单个流式多处理器(SM)的硬件架构,第二张图片呈现了英伟达A800 GPU的SM硬件架构。二者的相同点在于,这两款芯片的SM中张量核心(兼容Tensor Core)与矢量核心(兼容cuda core,包含特殊函数单元SFU)是分离的,可并行执行任务,且能实现数据共享,这对挖掘数据复用性十分有益。
天数智芯单个SM的硬件架构
在调度层面,天数智芯借助一个调度器和一个标量算术逻辑单元(Scalar ALU),完成了单个SM内4个核心的计算调度。而A800则采用4个线程束调度器(Warp Scheduler)来实现单个SM内4个核心的调度。从这些设计选择来看,A800的调度方式更为灵活,而天数智芯的芯片则更节省用于调度器的芯片面积。
2.4 架构亮点天数芯片的架构设计具备以下架构优势:
采用 GPGPU 架构,且在设计时考虑CUDA兼容,因此可以高效支持CUDA框架以及相关生态,可快速适配人工智能领域的新模型,在AI等领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缓存复用效率较高。通过精妙的硬件分层设计,达成了类似于 H100 上 DSM 的高效共享内存,且访问延迟显著低于 H100。因此,天数芯片能够以更低的功耗和更小的面积提供更大的算力。调度支持度高,支持通信与计算流程的高度自定义,对通信计算融合、算子融合以及不同内核的灵活调度等方面的支持良好,易于通过软件优化实现硬件利用率的最大化。相较于 A800,SME Engine(一种异步DMA引擎) 和 Scalar Unit 等设计可在更低能耗下实现更高的计算及访存效率,并且在硬件层面能够高效支持非 k - major 的 int8 格式矩阵运算。3.软件优化分析3.1 类CUDA编程生态
天数芯片采用和CUDA一致的异步编程模型,在CUDA/C++语法、计算网络划分(grid,block,warp)以及计算流控制(stream)等方面都提供了高度兼容的开发体验,同时通过优秀的软硬件协同能力,达到对底层硬件资源的细粒度控制,最大化利用每一份计算资源。
以计算流为例:软件上,支持兼容CUDA stream形式的launch -> execute -> wait异步流程;硬件上,天数芯片有多个流式调度单元,能够根据任务属性,动态分发不同流的计算block和通信任务。用户可通过多流的控制实现SM效率以及计算/通信能力的最大化。天数芯片也支持兼容CUDA Graph等特性,对于需要低延迟、高吞吐量的推理场景,能够大幅提升调度效率。
下图展示了天数GPU的软件栈架构,可以兼容绝大多数cuda生态,其区别主要是为了达到更高硬件效率而设计的特殊指令,如类似cp.async的shared memory engine指令,以及高效率的tensor core指令等。
虽然A800的纸面数据略胜一筹,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两者实际性能表现如何,必须放在具体的场景中来对比,而其中会用才是关键。在天数芯片上调优GEMM/FA等算子的过程中,由于天数拥有从算子库到编译器完整的软件栈,以及硬件RTL仿真环境,所以可以在每一处细节上进行极致调优。
例如在进行FA算子调优时,先在算法层面做好分块策略以及数据复用之类的工作,再通过分析指令流以评估编译器是否有调优空间,最后通过实测以及硬件仿真得出实际的性能。而仿真波形可以帮助分析硬件Matrix、Vector以及LSU单元的效率,这个结果可以反馈给算子或编译器,通过继续调优以提高硬件各功能单元的效率,将硬件性能压榨到极致。而在A800上调优算子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硬件RTL仿真环境,无法利用仿真波形来指导算子和编译器,所以想要达到如天数芯片这样清楚每一处细节,是完全做不到的。在天数芯片上极致调优kernel流程如下图所示,MFU使用case QKV BF16, batch=8, head_num=8, seqlen=1024, head_dim=128, causal=false 测得。

下面具体对大模型中最关键算子FlashAttention(FA)进行分析。
天数充足的向量算力能够确保 FA 算子在该款芯片上不会受限于向量算力,这有利于提高矩阵单元的利用率。其次,由于 FA 算子包含大量的 exp 计算,所以 SFU 的算力对于 FA 性能至关重要。天数芯片具备强大的 SFU 算力。而以上只是在算子调优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会用”,除此之外,在进行系统调优时,“会用”更加关键。天数芯片采用PCIE Switch,互联带宽逊色于A800 SXM。在调优大模型多卡推理时,由于涉及复杂的通信和计算,如何让通信和计算overlap起来,提高计算吞吐的同时隐藏通信的延迟变得尤为关键。而天数做到了通算深度融合,卡间通信完全被计算所掩盖。这块内容后文会详细解释。
3.3 指令吞吐天数芯片的矢量核心计算单元是由BFU(Basic Function Unit)和SFU(Special Function Unit)组成,其中BFU支持INT32/FP32的计算,SFU为特殊函数计算单元,用于sin/cos/log/exp/sqrt/rsq/ecp等计算指令。同时由于天数芯片采用和兼容CUDA的异步编程模型,只需要掌握基础cuda编程技术即可将矢量核心计算单元的算力发挥到理论峰值的95%以上。
在ByteMLPerf中的byte_micro_perf中,我们提供了测试程序和kernel程序,测试数据和伪代码如下所示。通过运行测试程序可以测算出在FP32数据格式下,BFU和SFU的实际算力为接近100%的算力利用率。由于vector单元的利用率高以及vector和tensor core单元可以并行执行,在大模型训练推理中,天数这款芯片可以很好地将SFU计算隐藏在Tensor core计算中,提高计算效率。
伪代码如下:

为了测试天数芯片的实际访存带宽利用率,我们使用了LLM decode过程中的典型内存瓶颈算子GEMV并考虑了AWQ量化方法。具体而言,AWQ量化的权重是uint4,激活是fp16,scale groupsize是128。GEMV是decode阶段的算子,即矩阵乘向量,由于序列长度较小,所以一般是内存瓶颈。用AWQ GEMV来测试MBU,实测数据如下:
伪代码如下:
得益于先进的异步SME Engine设计,较为灵活的架构和较高的vector算力,天数芯片在AWQ GEMV中能达到超过90%的带宽利用率。
3.5 GEMM算子实测分析基于ByteMLPerf 中几种常用的矩阵规模,对 INT8 GEMM 算子进行了评估,并测量了天数芯片与 A800 在这些shape下所能达到的算力利用率。
从结果可以看到,在多种典型规模下,天数芯片能够维持较高的算力利用率,特别是在大尺寸矩阵计算中,其计算阵列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表现出较强的硬件效率稳定性。
3.6 FA算子实测分析3.6.1 纯BF16类型MFU对比我们将针对天数芯片和英伟达 A800 的 FA 算子的纯 BF16 类型 MFU 进行对比。如下表所示,q_head_dim等于kv_head_dim,横坐标表示输入序列的长度,纵坐标表示 MFU。
A800 FA测试使用的是目前最常用的Dao-AILab开源flash-attention实现,版本为Release v2.7.4。 天数芯片FA测试使用ByteMLPerf框架。

如上图所示,从QKV BF16 的性能测试结果来看,无论在短seqlen还是长seqlen上,天数芯片相较A800都表现出更高的MFU,这展现出了天数GPGPU极高的FA效率,充分体现了天数GPGPU架构的高效性。
3.6.2 INT8类型MFU对比下表是天数芯片 QKV Int8 类型的 FA 测试结果。

了进一步研究FA算子的效率,下面给出天数芯片的FA极致优化的流水图。如下图所示,可以看出流水线排布非常紧凑,资源空闲非常低,因此其FA算子效率较高。
4.集合通信和通算融合分析4.1 单机拓扑
上图为天数芯片的16卡互联拓扑图。每两张卡之间通过一个PCIe 4.0 Switch连接,每4张卡之间通过一个PCIe 4.0 Switch连接,两个PCIe Switch连接到两个CPU上。对于All-Gather调用,执行Ring算法,经过15次环形传输,每个GPU上都有了完整的副本。对于All-Reduce调用,则使用Reduce-Scatter + All-Gather算法,执行两遍Ring算法,每一遍算法同样迭代15次。
4.2 All-Reduce通信我们采用ByteMLPerf框架测试2卡间不同通信量下的通信延迟和算法带宽。天数芯片采用PCIe 4.0通信,理论上限为单向32GB/s,双向64GB/s。
All-Reduce 使用 Ring 算法,对于双卡Reduce该算法包含三个核心步骤:
数据传输:将当前的 Rank 的数据发送到下一个 Rank 中;Barrier:在 Rank 发送数据完成后,会在 Rank 间进行一次 Barrier,用于确保数据传输完成;Reduce:将接收的数据和Rank 上的本地数据进行 Reduce。再加上存在一定的PCIe协议开销和通信启动开销等,在16M长度下,all-reduce能达到约60%的带宽利用率。
4.3 All-Gather通信
All-Gather 的算法与 All-Reduce 类似,区别在于不需要 Reduce。在16M长度下,all-gather同样能达到约60%的带宽利用率。
4.4 通算融合
天数针对大模型(LLM)中常见的GEMM + All Reduce流程进行了通算融合优化。得益于高度灵活的兼容CUDA架构,用户能够轻松进行计算/通信的细粒度控制,从而提高芯片的利用率。
如上图所示,经过优化,计算和通讯阶段都被拆成了多份,因此不需要等到所有计算完成再开始通讯。经过合理的调度,通讯时间几乎完全隐藏在了GEMM和Reduce计算过程中,这使得天数芯片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互联带宽达到极高的Prefill效率。
5.模型实测分析5.1 理论分析 (TP v.s. PP)由于天数芯片的算力密度较高,因此更适用于计算密集型的prefill场景,而对于访存密集型的decode场景则相对不占优势。
该芯片采用PCIe-Switch进行卡间互联,缺乏专门的高速互联总线,互联能力为64GB/s双向带宽,显著低于A800的400GB/s带宽。因此,在多卡并行时需要选择带宽需求更低的并行策略以避免性能瓶颈。尽管互联带宽更低,但就像3.2节里面说的那样,软件架构上的优化可以缩小硬件带来的差距,合理的软件设计与调度策略才是性能发挥的关键。
以Deepseek R1模型为例,权重使用int4存储时,可以在16张天数芯片上部署。假设序列长度4096,模型维度为7168,每张卡激活参数量2.3 B,模型有61层。当attn部分使用TP,ffn部分使用TP/EP时,每层共需要2次all-reduce通信操作。当通信数据类型为BF16时,在TP16时,每张卡的通信量为:
而对应的计算量为:
虽然实际执行过程中部分算子为memory-bound(执行时间会比纯计算长),同时可以结合使用通算融合优化,可以把该比例进行提高,通信所占时间仍较大。因此在天数芯片中TP使用较少,PP使用较多。
考虑仅使用PP并行时,当PP=16,每张卡的通信量为:
可见PP的通信开销远小于TP。
相比于TP并行策略,PP和CPP并行策略只有点对点通信,由上述计算可知其通信的理论耗时不到计算时间的1%,因此目前天数芯片适合低带宽需求的PP和CPP场景。下图是该芯片在一些常见尺寸下的P2P性能。
在几种序列长度下,P2P性能能够达到峰值的65%~75%,能够满足PP并行的要求。因此天数芯片主要使用PP并行时,可以忽略其通信时间。
目前天数芯片采用PCIe 4.0互联方案,若想支持更大TP并行,需要将计算/通信时间比进一步提高。因此在后续芯片设计中拟将互联方案升级到PCIe 5.0使得带宽翻倍。这样的话在算力不变的情况下,TP理论计算/通信时间比会同步翻倍。同时由于即使使用PCIe5.0,纯TP理论计算/通信时间仅能从0.5提升到1,计算占比仍较小,所以PP仍然需要,所以下一代芯片设计中将更好的支持P2P通信语义以更好地支持PP和CPP并行模式。
下面用vLLM框架测试了天数芯片和A800在两个经典模型上的prefill性能。
5.2 LLaMA2 7B Prefill实测结果下面测试了英伟达A800和天数芯片在LLaMA2 7B Prefill w8a8-int8 场景下,随着输入Token个数增大,TTFT和吞吐的实测结果
如上表所示,天数芯片的首词生成时间(TTFT)约为英伟达 A800 芯片的 2 倍;随着 Token 数的增加,该芯片吞吐性能相对于 A800 的优势逐步凸显,最终实测吞吐性能略优于英伟达 A800 芯片
5.3 DeepSeek R1 Prefill实测结果下面测试了英伟达A800在DeepSeek R1 671B Prefill场景下,随着输入Token个数增大,TTFT和吞吐的实测结果(注:vLLM在英伟达A800芯片上不支持MoE W8A8-int8,因此A800采用w4a16量化方案)。为了最大化吞吐量,同时统一测试标准,A800和天数芯片均采用TP2 PP8的并行方案。
下面是天数芯片在DeepSeek R1 671B Prefill场景下,随着输入Token个数增大,TTFT和吞吐的实测结果。由于该芯片的互联带宽较低,因此采用较大的PP能够缓解通信的大小,充分发挥芯片的硬件资源,降低延迟,提高吞吐。
通过对比两组实测结果可以发现,得益于天数芯片针对 DeepSeek R1 模型的定制化适配与优化,其 TTFT 显著低于 NVIDIA A800,同时整体吞吐性能也优于 A800。需要指出的是,天数芯片对 DeepSeek 模型进行了 W4A8 量化优化,对应的计算精度为 INT8;而 A800 采用 W4A16 量化方案,对应精度为 BF16。天数芯片更高的吞吐性能主要来源于其硬件算力利用率的提升及深度的软件栈优化。这表明,在 prefill 场景下,天数芯片能够实现与 A800 相近甚至更优的性能表现。
开源复现ByteMLPerf测试
代码版本:
代码链接:https://github.com/sxbjzd/ByteMLPerf/blob/main/byte_micro_perf/backends/ILUVATAR/README.zh_CN.md
vLLM测试脚本代码版本: vllm0.7.3
代码链接同上。
讨论与未来展望算力 v.s. 片上存储
经典GPU 存储层级
在有限的布线资源下如何实现L2-L1高带宽以满足快速膨胀的算力的需求是现代GPGPU设计的核心挑战。天数芯片的一个架构亮点就是四个SM共用一个L1,从而极大地降低了L2-L1的带宽压力,进而降低了布线压力。NVIDIA在H和B系列GPU里不断通过DSM技术来降低L2带宽压力。
引申来说这个问题可以进一步扩展为如何设计计算核心-L1 cache-L2 Cache的分组形式、大小比例、数据通路等架构来尽可能在面积、延迟、带宽、算力,以及算力利用率等诸多因素间达到一个良好的平衡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继续引申来看,片上存储与算力配比以及分层形式也是一个均衡的艺术,如何用尽可能少的buffer换来尽可能高的算力利用率是所有AI加速器芯片架构核心挑战之一。 以TPU-v1为例,29%的芯片面积用于片上存储, 仅24%的面积用于MAC计算阵列。 这显然与卖算力的思路相违背。
ByteMLperf 作为芯片架构与实际应用之间的桥梁,通过设计一套完整的性能测试用例,帮助芯片从业者以实际应用的角度探索当前架构的性能瓶颈,为下一代提升芯片架构,探索更优,更高性能的架构方案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在实际应用的角度上, ByteMLperf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指令、算子和模型测试, 让芯片在业务上的性能不再是黑盒子,让芯片指标(spec)与实际应用性能重新连接,优化的天花板触手可及。
互联天数智芯下一代芯片互联方案由包含多颗芯片的多组芯片组成,组内由中间一个Switch连接,同时提供NIC接口。组内芯片可直连到中间一层的外部Switch。中间的每个IX Switch采用多层堆叠的结构,组内芯片通过组内的Switch一跳连接到其他芯片,然后再连接到对应的多个外部Switch。
多组芯片的总GPU芯片数等于芯片组数乘以每组芯片数。同理,中间的IX Switch也包括多个Switch,所以一共的Switch个数就等于IX Switch组数乘以单组Switch个数,实现Switch全连接。
未来展望极致的优化需要更大的视角去看应用、软件、系统架构和芯片。 以下图视角而言,过去20年,以device优化为主导的摩尔定律,引领了半导体的繁荣。 设计与制程的协同优化Design-technology-cooptimization (DTCO) 进一步优化了布局布线以及实现了更小的标准单元(standard cell size)。 Chiplet技术进一步把封装技术带到芯片设计流程以应对更高存储带宽的需求。 每一次优化路径都是更靠近上层应用,需要多层级协同优化。Sysytem co-optimization (STCO)的极限端到端优化,更是需要考虑软件和上层应用。ByteMLperf的提出将会成为STCO的重要工具,通过与芯片厂商的合作探索,实现极限的芯片性能,并为下一代芯片架构设计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持和优化建议。
系统协同优化的大视角 [图片来源,英特尔75周年的摩尔定律https://download.intel.com/newsroom/2022/new-technologies/ann-kelleher-iedm-2022.pdf]# 结论
ByteMLperf是一个开源的指令、算子和模型的评测工具,用以探索芯片的天花板,实现买好芯片,用好芯片的目的。 本次博客,以天数智芯 GPGPU 芯片为例进行探索。该款芯片是一款极具特色的芯片,在实测场景下的GEMM算子、FA算子均能达到较高效率,充分释放了硬件能力。在大模型应用上, 该款芯片通过巧妙的并行策略,扬长避短,实现了很好的性能表现。
与此同时,通过分析和讨论,我们也可以看出天数智芯的架构有很大的迭代空间和发挥潜力,在ByteMLperf评测工具的指导和帮助下,如果能利用现有架构优势,发挥长处,补足短板,可以实现更高效的大模型推理性能。同时,天数智芯SIMT架构带来的高通用性,灵活性,也为未来大模型结构的变化等做了充足的准备,降低了开发者的学习成本和使用难度。
英伟达A800单个SM的硬件架构[参考白皮书]相关文章
- 乌镇见证国内算力高光时刻!天数智芯摘得世界互联网大会杰出贡献奖
- 聚焦AI+新能源!天数智芯与河海大学新能源学院达成产学研合作
- 天数智芯与同济大学联合实验室挂牌,聚焦异构算力与边缘智能
- 通用性再验证!DeepSeek-OCR 上线天数智芯与模力方舟合作平台
- 天数智芯与阶跃星辰合作又结新果,携手共建“模芯生态创新联盟”
- 天数智芯入选工信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典型应用场景”优秀典型案例
- 天数智芯携手 Gitee、算力互联:助力本土算力落地东南大学,挖掘算力科研新潜能
- 天数智芯 × 佳都知行:携手打造DeepSeek 一体机,启动“AI + 轨道交通”新引擎
- 天数智芯携手联想,释放通用算力 “芯” 能量,打造 DeepSeek 一体机新标杆
- 天数智芯一体机赋能,TorchV系列产品借力 DeepSeek-RAG 破解企业知识管理智能化困局
- 天数智芯联合锐思智科技、苏哒智能,重磅发布基于 DeepSeek 的四款智能办公利器
- 天数智芯联合众数信科推出DeepSeek智能体一体机,引领企业AI应用新范式
- 天数智芯与阶跃星辰、瑞幸咖啡携手,开启 “AI + 新零售” 新蓝图
- 天数智芯携手太平金科,借 DeepSeek 开启金融数智新航道
- 天数智芯完成阶跃星辰开源多模态大模型适配,共筑AI开源新生态
- 一天适配!天数智芯联合Gitee AI正式上线DeepSeek R1模型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