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亿个新工作汹涌而来,提供者正是抢你饭碗的AI

2018-10-08 10:11:07爱云资讯

今天是国庆长假最后一天,明天就要开工啦,进化君提前祝大家开工大吉。

今天聊聊工作的话题。职业发展中,我们经常听到,要打造自己的不可替代性。但如今,维持不可替代性已经越来越难。因为,我们的竞争者不仅有人类同胞,还有人工智能等新科技代表的生产力。

“未来10年一半工作将被人工智能代替”、“等你长大,可能没有工作”真的不是耸人听闻。

新技术:一边让你失业,一边给你新工作

2017年初,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就预测“十年后,50%的人类工作将被AI取代。”

2017年11月,麦肯锡发布长达160页的重磅报告《自动化时代的劳动力转变》,指出:全球最高达50%的工作是可以被机器人取代的;到2030年,约4亿人会因人工智能工作发生变动,激进预估这一数字将达到8亿人,相当于全球人口的30%。

但是,同样也有不少权威机构报告指出,AI创造的新工作不比从人类那抢走的少。

Gartner报告显示,到2020年,人工智能将创造出230万个新工作岗位,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自动化技术会取代的劳动力岗位数量。

2018年9月,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8年未来就业》报告显示,未来10年自动化技术和智能科技的发展将取代7500万份工作,与此同时创造出1.33亿份新工作。也就是说新科技将净增新工作岗位5800万份。

然而,并不是说等到10年后,就会有5800万份新工作乖乖等着我们。如果不学习新技能,这些新工作机会也与你无缘。

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表示,新技术带来的就业机会不是“必然的结论”,需要在培训和教育方面加大投资,以帮助工人适应。

该报告还指出,新工作的质量、地点和形式将发生重大改变,稳定的全职工作将越来越少。越来越多公司可能会选择使用自由职业者或专业承包商。

目前,这场人类可能面对的前所未有的全球性失业危机,已经成为中外企业家、学者极为重视的课题。在李开复老师的新书《AI未来》,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的新书《今日简史》中,都可以找到对这一话题的阐释。他们虽然有着不同的观点,却有着相同的担忧与紧迫感。

行动派:现在就该找AI替代不了的工作

近两年,李开复老师一直在呼吁年轻人:“现在就该找AI替代不了的工作”。

具体哪些职业最容易被AI取代?哪些工作比较安全?

此前,李开复接受采访时曾表示,那些重复性劳动、不需要复杂思考和决策、工作领域非常狭窄、以及不需与人进行大量面对面交流的工作,可能会在15 年内由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取代。

在《AI未来》一书中,李开复进一步给出了自己的分析。比如,在分析人类工作被人工智能的可替代性时,李开复用强社交-弱设计、优化型-创业或决策型几个维度,将现有脑力劳动工作类型划分为四大象限。

危险区在未来几年面临着被取代的高风险;安全区在可预见的未来中不太可能被自动化;结合区和慢变区,尽管目前不会完全被取代,但动作任务重组或技术的稳定进步,可能引起针对这些工作岗位的大范围裁员。

《AI未来》中的脑力劳动领域就业风险

如此划分的依据是,目前AI在数据处理和优化分析方面远胜人类,但还无法做到与人类自然互动交流,跨领域地进行创意思考,或者进行需要复杂策略的工作。这也正是李开复一直强调的,我们应该避开人工智能能够完成的工作,去了解人工智能做不到的事情。

悲观派:即使人类做足准备,也未必能应付这次危机

以色列作家尤瓦尔·赫拉利近几年在中国人气极高,但他似乎一直是个悲观派。在他的简史三部曲的第三部《今日简史》中,他简述了21个当今时代迫在眉睫的社会、经济、政治危机。

他认为,不同于以往的蒸汽、电气化革命,人工智能革命、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给人类带来的挑战将比以往任何时代大得多。以往几次技术革命,新技术在淘汰旧工作的同时会创造出大量新的工作,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身为历史学家,赫拉利看未来的时间维度更长一些。他认为,未来人类劳动者需要不断学习新技能,政府则需要提供终身教育补贴,另一方面还要提供安全网,协助国民面对无法避免的过渡期。比如,一位40岁的前无人机驾驶员可能需要3年时间才能成功转型成为一名合格的虚拟世界设计师。未来,这种较长时间的职业过渡期将非常普遍。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可能迫使全球几十亿人不仅是转换职业,而是不断重新再造自我。尽管如此,赫拉利担忧,还是会有相当比例的人口会被挤出就业市场,这对于社会、经济模式都提出了巨大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化、工业化时代,落后国家还可以依靠廉价的非技术劳动力跨越全球经济鸿沟,但这样的时间窗口期正在逐渐消失。因为在人工智能革命中,他们没有资源为国民打造良好的教育体系、教授劳动力新的技能。

人机共存(来源《AI未来》)
正如李开复在《AI未来》一书中提到的,“人机共存”将重塑我们的就业模式。与工业化时代把人变成机器不同,我们即将迎来一个让人更像人,机器更像机器的时代。让人工智能做它最擅长的精准数据分析,人类则聚焦创意和关爱型工作,发挥人类的光芒。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头条文章
重点文章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免责声明|会展频道
冀ICP备2022007386号-1 冀公网安备 13108202000871号 爱云资讯 Copyright©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