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发4nm芯片 联发科能否以此实现高端突围?

2021-11-22 13:07:24爱云资讯

11月19日,在EO Summit年度高管峰会上,联发科正式发布了旗下新一代旗舰手机SoC——天玑9000,这是全球首个采用台积电最新4nm制程工艺的手机芯片。全新的命名方式加上强大的性能表现,意味着天玑9000的定位在高端之上,可以看做是联发科迈向顶级旗舰的重要一步。

在移动芯片市场,联发科芯片产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虽然也在高端市场有所发力,但由于缺乏产品支撑,联发科始终徘徊在高端市场大门之外。目前旗舰手机基本上以高通芯片为主,联发科芯片则更多出现在中低端手机中。

在天玑9000发布会上,联发科副董事长暨首席执行官蔡力行表示,如今的天玑9000,是一款旗舰级5G芯片,是公司在通信、人工智能、多媒体等领域多年来积极和持续技术投资的成果。

这意味着,联发科在冲击高端芯片市场上开始加速。那么,天玑9000又能否让联发科实现高端突围呢?

坎坷的“冲高”之路

联发科的高端之路一直走得很艰难。

4G时代,联发科就想摆脱低端的帽子,希望通过“X”系列寻求突破。Helio 的X10刚上市时,的确也不负众望,首发X10的HTC M9 Plus在当时就定价超过4000。

但很快,同样搭载Helio X10的魅族、小米打起价格战,魅族MX5价格1799,红米Note2标价更是只有799元。在那年内部主管会议上,时任联发科副董事长的谢清江无奈地说:“我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含泪数钞票,一个是含泪不数钞票。”

不甘心的联发科,开始加大研发技术投入。2018年,联发科投入20%的收入到研发上,达到了575亿新台币(约人民币131亿元),2020年,这个数字已经涨到了770亿新台币,2021年,联发科预计投入千亿研发经费。

进入5G时代后,联发科凭借着天玑系列5G芯片强势崛起,其中,天玑1200芯片性能表现与骁龙870不相上下,安兔兔跑分超70万。而天玑820,是当初的中端最强,性能远超骁龙765G、麒麟820。

联发科借势抢下不少市场份额,根据市场研究公司Counterpoint数据,2020年4季度,联发科的智能手机芯片市场份额从去年同期的26%上升至31%,首次超过了高通,至今,联发科已经连续4个季度在份额上保持领先。

天玑9000,能否让联发科实现高端突围?

总所周知,芯片最关键的是制程工艺,而在4G时代,联发科的芯片始终在制程工艺上落后于高通。联发科的Helio X20比高通落后了两代,当联发科的旗舰X20还是20nm制程时,高通的骁龙820已经用上14nm制程。

而到了5G时代,联发科的天玑系列已经逐步缩小了与高通芯片在制程工艺上的差距,天玑最高端的1200虽然没有使用最先进的5nm制程,但6nm各方面的表现已足以稳固联发科在中高端市场的地位。

最新的天玑9000则让联发科实现了对高通的一次超越,联发科领先于高通采用了台积电的4nm制程,在当前芯片短缺情况下,能拿到台积电的先进产能并不容易。

从参数来看,天玑9000也绝对是高端旗舰级别,在CPU方面配备了1个Cortex-X2核心,频率3.05GHz,3个Cortex-A710核心,频率2.85GHz,还包含了4个Cortex-A510能效核心。

联发科天玑9000也是第一款使用Mail-G710 GPU的芯片组,具有10个核心,联发科称,这些内核的峰值频率约为850MHz。联发科天玑9000还引入了对LPDDR5X内存的支持,并支持6MB系统缓存,这无疑让联发科旗舰芯片拥有了更强的性能表现。

联发科表示,天玑9000的多核心性能能够与苹果最新的A15平起平坐。根据安兔兔官方爆料,目前有搭载天玑9000芯片的工程机,配备的是12GB内存和256GB存储,运行Android 12系统,跑分高达1007396分。

天玑9000能否成为高端市场的爆款,最终还是要看有多少手机厂商与其合作。而对于联发科比较利好的是,目前OPPO、vivo、荣耀、小米等都在积极布局高端市场,高端手机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手机厂商为了确保有足够产能,不再像以往“押宝”一款芯片,而是选择“双芯”策略,对联发科芯片的采用幅度会有所增加。

据业内消息称,目前OPPO、vivo、荣耀、小米等头部手机厂商都已通过内部测试进行了验证,对全新的天玑旗舰级处理器的性能和功耗表示非常认可和力挺,这意味着明年我们会在更多旗舰手机上看到天玑9000。当然,推出全球首款4纳米芯片,只是让联发科站在了高端赛道的起跑线上,而能否在高端市场上实现突围,还有待旗舰机落地后的市场进一步考验。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头条文章
重点文章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免责声明|会展频道
冀ICP备2022007386号-1 冀公网安备 13108202000871号 爱云资讯 Copyright©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