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感知深层次融合,中国移动携手华为在5G-A通感一体领域勇攀更高峰
2022-08-31 10:20:22爱云资讯1314
感知需求在千行百业普遍存在,车联网领域的路、车、人感知,安防领域的人员入侵检测,航空监管领域的无人机感知,医疗康复领域的人员跌倒识别等。车联网具有百亿级的经济和产业价值,在车联网道路监管、自动驾驶等业务方面,同时存在通信与感知的需求。随着交通领域联网化、数字化、智能化、云化的趋势,需要在海量交通终端设备进行实时数据通信的同时,高效感知实时环境状态,使车联网系统在区域、城市甚至更大的时空范围具备感知、互联、分析、预测、控制等能力。同时,面向低空无人机场景,同时通信和感知能力主要用于无人机监管、路径规划和避障等。通常情况下,满足此类需求需要专用频谱资源和专属网络。
通感一体是5G-Advanced的重要创新方向之一,在通信系统上融合感知能力,通过空口及协议联合设计、软硬件设备共享,使用相同频谱资源,利用无线信号的直射、反射、散射,对目标对象或环境信息进行实时感知,构建低成本、高精度、无缝泛在的通信感知一体化网络。2021年8月中国移动和华为共同签署《5G-Advanced创新链产业链融合行动计划备忘录》,在通感一体化新赛道上持续构筑创新链,并丰富产业链。随后,双方紧锣密鼓地展开合作,在一体化空口和硬件设计、感知模式、感知架构等领域持续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工作。
打造5G-A通感融合产业样板,研究关键技术,探索一网多能
为实现基于5G-Advanced的通感融合共生,华为和中国移动联合其他合作伙伴,围绕以下领域进行关键技术创新:
首先是一体化空口和硬件设计。充分利用通信波形进行一体化感知信号设计,在相同的频谱资源上同时使能通信和感知功能,实现空口和硬件上的共享。
其次是利用蜂窝通信节点间的协作优势,在传统自发自收感知模式外,提供新的协作式感知模式,提供接近全域覆盖的感知服务。
最后是设计部署灵活、轻量化的敏捷感知架构,降低感知从信号发送到结果获取的时延,满足车联网低时延的需求。
在产业进展方面,基于中国移动提出的方案,华为实现打造了通感融合样板,于2021年12月通过部署通信感知一体化基站实现了低空无人机的跟踪,角度精度达0.2度,速度精度小于0.1km/h。相对于当前主流无人机感知技术,通感一体化系统感知目标更多,种类更全,区域更广,结果更加可信。今年6月,又进一步实现车辆轨迹的实时跟踪,在满足亚米级精度的要求下,感知距离首次突破800米。在探测距离、分辨率等方面,5G-A通信感知融合技术相比雷达,性能提升3~5倍,具备了连续无缝感知的独特优势。
多个维度合作齐头并进,5G-A通感融合推动智慧交通
下一阶段,中国移动将继续联合华为和产业伙伴,在四个方面持续发力,做实创新引擎,包括,
(1)在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围绕一体化感知信号设计、大带宽高分辨感知技术、多样化感知工作模式,灵活感知架构及干扰管理进行深入研究。
(2)在行业应用方面, 持续研究城市道路上车辆的通信感知闭环模式,探索应对不同种类低空无人机的目标识别和降低感知虚警率的有效方式。
(3)在产业生态方面,联合车企、高速交投、交通管理部门等,探索更多的通信感知行业应用,并根据样机开发和场景应用成熟度,预期在未来2-3年内逐步开展通信感知一体化产业落地的试点工作。
中国移动和华为依托5G-Advanced双链融合行动计划,在通感融合新领域完成了关键技术阶段验证,将共同挖掘通感一体技术创新及应用价值,塑造全真全感的互联世界。
相关文章
- 有呼必应 “移”路随行|中国移动数智力量:通信保障抗洪峰 5G-A智耀村超
- iPhone 17 Pro或将采用环绕摄像头天线设计来提升信号强度与通信稳定性
- 氦川科技发布中国首个虚实融合智能体通信协议RVP,开启AI新纪元
- 第九届未来网络发展大会即将开幕 将发布网络通信领域三大重磅科技成果
- 一站部署、远程可视,三旺通信点亮“新光伏”
- 中国信科全力抢险救灾,筑牢暴雨灾区通信生命线
- 端侧大模型迎来“轻“革命:移远通信 × RWKV 打造“轻量AI大脑“
- 北京联通分秒必争推进山区通信抢修 全力以赴保畅通
- 中国移动建成全球最大的5G轻量化物联网络,开启智能穿戴终端独立通信新时代
- 新能源车电池寿命看不清?查博士新能源检测打通信任链
- AI撑起“通信遮阳伞” 湖北移动全力以赴迎战高温“烤”验
- 2025年企业邮箱全国服务中心推荐榜单:五大服务商助力企业通信效能升级
- 湖北移动“清凉行动”AI筑牢高温通信防线
- 中国移动北京公司筑牢防汛“铜墙铁壁”,全力以赴守护首都通信生命线
- 1600公里日夜兼程!通鼎互联应急通信物资抵达贵州榕江灾区
- 小米玄戒O2芯片或因需通过复杂的车载多平台设备通信验证而延迟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