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别“热”了机器,“冷”了人!
2020-05-25 23:25:20爱云资讯1079
当前,AI技术成为了不少行业和企业追逐的对象。
技术革命的每一次升级,意味着更高效率的生产力,更低的成本以及更高的收益,这是大势所趋。
不过,一种潜在的“趋势”值得引发警惕,有些企业只注重设备更新,岗位降薪、随意解聘职工者并不鲜见,并“理直气壮”地称其为“产业升级”。购买设备舍得投入,对劳动者提出的岗位培训、技能转型要求视而不见;硬件花钱“大手大脚”,职工素质提升“缩手缩脚”;生产线前脚“迎进门”,老职工后脚“送出门”。
企业重视新技术的发展,无可厚非,但若是只热衷于“机器”,忽视了以“人”为本,那可就是本末倒置了。
人工智能四字,排名第一的始终是“人”。人工智能最大的贡献,是将劳动者从重体力活中解放出来,让人不再重复同样的动作,而要做更有价值和智慧的工作。
对企业而言,提高生产力的关键,是“人机合一”,缺一不可。再先进强大的机器,也要人来操作,哪怕“无人工厂”里,空无一人的生产线背后,照样是大量的技术员队伍。
对企业来说,让“人”让位于智能,只能是“眼光短浅”。
不可否认,人工智能对少数传统重复性强的操作岗位具有非常大的替代性。
但是,大多数岗位上的劳动者,恰恰是新岗位上佳的“接力者”,而不是淘汰对象。试想,还会有别的人比他们更为熟悉这一工种吗?只需要进行相关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素质,促使他们“转型升技”,就能迅速上手。而将本企业的职工随意“扫地出门”,相当于给竞争对手送去了大量后备对象,颇为不明智。
对企业来说,不尊重“人”而“崇拜”机器,很难长久生存。
一个想要持续发展、良性进步的企业,不会“热”了机器“冷”了人。全球企业办公室主任乔治卡尔曾经说过一句话:商业不是短期的,短期利益只会带来短命商业,低酬劳的劳动力没有持续发展的潜力,企业发展的持续动力在于滋养员工,这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力,有助于打造全球品牌。
只有稳定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尊重和实现劳动者的权益,才能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只有激发劳动者的主人翁意识和工作的积极性,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不竭尽的动力。就以疫情当下来说,职工危中寻机、与企业共进退,救活了不少濒临倒闭的企业;而一旦企业只有机器,就算它们再“聪明”,也难以化危为机,只能变卖了事。
相关文章
- 2024世界互联网大会人形机器人受热捧,微美全息借政策东风强化生态壁垒
- 新质生产力远销海外!网易徐工联合研发国产机器人落地首个“黑灯工地”
- 未来已来:机器人灵巧手革新未来智造
- 九号机器人亮相中国酒店投资与酒店产业系列展,探索智慧酒店新质生产力发展
- 小笨智能服务机器人参演《风流一代》 演绎科技与艺术的浪漫邂逅
- 迈向机器人智能化新时代——2024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在苏州盛大开幕
- 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连续11年全球领先,自主品牌市场占比创历史新高
- 优艾智合与西安交大成立具身智能机器人研究院
- 兆威机电引领灵巧手技术革新,开启人形机器人新时代
- 昇视唯盛:助力机器人焊接智能化,引领行业新未来
- 小鹏AI机器人Iron惊艳亮相,微美全息稳步推进布局加速商业化进程
- 七腾机器人亮相高交会、中博会
- 七腾机器人服役国家重点项目 助力国际能源大通道建设
- 2024进博会启幕机器人遍地开花,微美全息构建人形机器人生态落地应用再加速
- 一幅AI机器人创作的画在拍卖会上以108万美元的价格成交
- 马斯克乐观展望人形机器人发展前景,微美全息汇聚人才澎湃创新抢跑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