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工智能专家黄锦辉:冀更多港青加入科研
2018-06-13 10:22:14AI云资讯1339
|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AAI)智库于今年5月在北京落地,设立“自然语言处理与理解”、“知识工程”、“机器人”等六大专业方向智库。黄锦辉作为“自然语言处理与理解”组别专家,入选61位首批智库专家名单,也是该名单中唯一一位香港土生土长的学者。
据介绍,“自然语言处理”是人工智能四大核心分支之一,该领域研究可广泛用于垃圾文件分类、社交媒体分析等实际生活场景。
黄锦辉团队现有的约20人分布于香港、深圳和北京。此番加入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库,他和团队希望把人工智能技术带到实际应用场景中,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申请及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库建设。
谈及香港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现状,黄锦辉坦言,人才短缺和本地研发投入不足,导致香港本地科创公司鲜少拥有自己的研发中心,是该行业正面临的问题。
据人工智能创业孵化器Element AI统计,全球人工智能人才排行榜中,美国排名第一,中国排名第七,中国香港并未上榜。
黄锦辉表示,香港在1980年代实行“去工业化”举措,使大量工厂北移、人才流失,因此在这一时间段,香港出现了科技人才真空期。近年,特区政府先后提出“再工业化”及发展创新科技的政策,但人才资源的缺失已很难填补。
他以中文大学工程学院为例解释,目前接近九成的博士生都是非本地生。黄锦辉直言,“从事研究的本地生太少”。
所幸,香港特区政府在2017年施政报告里提出建立“博士专才库”,资助企业聘用创科博士后专才。黄锦辉表示,希望新政策能逐渐令更多香港年轻人对创科行业的研究有兴趣。
在科研投入方面,黄锦辉指出,近年来,香港本地研发总开支占地区GDP的比重始终徘徊于0.73%左右,同新加坡、韩国、中国内地相比,特区政府对于科研的投入仍是较少。特区政府已提出五年内将科研投入占GDP比重升至1.5%,以及新增500亿港元发展创科产业等。他建议,特区政府未来可建立定期成效指标考核机制,提升资金投入的透明度,使科研资金用得其所。
内地科创发展日新月异,黄锦辉认为,加强同内地的合作,有利于推动香港人工智能行业发展。他说,由于香港的人口和面积有限,科研人员得出的研究数据亦是有限,希望未来香港和内地的合作更深入,并积极参与国家政策,促进两地科研人才交流及资源共享。相关文章
- 联想亮相第十一届亚洲教育装备博览会暨人工智能教育大会 展示AI赋能教育新成果
- 亚信科技连续入选Gartner通信人工智能全球魔力象限“领导者”
- 汇智东盟,AI创未来丨云知声CTO梁家恩博士在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大会发表精彩演讲
- CICAS组委会联合知乎开启第三届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挑战赛AGI专项赛
- 每日互动:《人工智能安全行业自律倡议》发布 以安全护航创新发展
- 2026中国(合肥)国际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博览会
- 首席执行官萨提亚·纳德拉承认微软引领人工智能时代困难重重
- 微软将富士康空置建筑改造成全球最强人工智能数据中心
- 北京筑龙助力京能斩获中物联人工智能应用大赛铜奖
- DFRobot发布二哈识图2与Mind+升级版,助力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落地
- 据调查,美国人不希望人工智能介入他们的个人生活
- 优刻得参加联合国工发组织全球工业与制造业人工智能联盟大会
- 打造张江人工智能创新小镇,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再添发展新引擎
- 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聚力“人工智能+”行动,赋能新型工业化发展
- 2025年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网络安全应用测试 深信服成唯一包揽三项第一厂商
- 践行国家“人工智能+”战略,容联云助力某消金“客服智能体”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