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AI落地难题!北大这场特训营,为企业找到转型“最优解”

2025-09-12 18:31:07AI云资讯2085

数字化浪潮席卷而来,人工智能不再只是科技巨头的专属武器,更是千行百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然而,如何让AI从“炫酷概念”和“高端技术”真正走进企业、走向市场,成为困扰许多企业的现实难题。

9月8日,由北京大学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与浙江省管理咨询与培训协会等多家单位联合主办、北研科转平台承办的第二期人工智能特训营在杭州开幕。本次课程以“融合发展——人工智能场景勘测与培育”为主题,聚焦AI技术与产业需求的深度对接,为众多传统企业与科技团队搭建起一座认知升级、技术应用、资源链接的桥梁。

一、痛点导向:AI不为炫技,而要解决真问题

“我们不需要炫技,我们需要解题。”,这是杭州红波压缩机有限公司负责人汪红波在特训营现场的感慨。作为美国英格索兰压缩机的服务商,他们正在推进AI康养、智能运维等多个项目,核心诉求非常明确:降本、增效、优化流程。

这也是当下大多数企业面对AI的普遍心态。无论是制造业希望通过预测性维护减少停机时间,还是康养机构试图借助数据建模提升服务精度,AI的价值必须体现在具体场景中——它得能“用”,更要“有用”。

经过特训课课程,专家团队和学员企业对一个共识愈发清晰,即:AI的成功落地,必须紧扣产业Know-How。 脱离业务逻辑的技术如空中楼阁,唯有扎根现实需求,AI才能成为企业破局的利器。

二、传统企业转型:从“知道”到“做到”,只差一个路径

制造业、服务业、资本机构……越来越多传统行业玩家意识到AI的颠覆性潜力,却困于“知难行难”或“知易行难”。场景识别模糊、技术支撑薄弱、专业团队缺乏,成为横亘在企业面前的“三座大山”。

本期特训营的重要使命,正是为企业展示如何将AI注入现有业务链条:从产品设计到智能制造,从生产质检到销售客服,从运营决策到售后服务,一步步拆解、一项项演示。企业家们终于看到,AI不再是学术论文中的公式,不只是实验室里的算法,而已经是可以切入现有业务流程的现实工具。

“我们不是在制造焦虑,而是在提供解法。”一位导师如是说。只有当技术展示与场景挖掘同步进行,传统企业才能放下顾虑、迈出转型的第一步。

三、资源闭环:技术+资本+产业,一个都不能少

AI转型绝不是单打独斗的游戏。尤其对中小企业而言,缺乏技术支撑、团队支持、供应链配合与资本助力,常常导致望而却步或项目夭折。

北研科转平台在此显示出独特价值。本次特训营汇聚了技术专家、产业代表与投资机构,北研科转平台已经构建起“技术-资本-产业”三角联动的全链条服务模式。企业与北研科转平台绑定合作后,不仅可以接触前沿算法和调动北大体系科研团队,还能对接供应链资源、匹配潜在资方,真正打破转型中的资源壁垒。

“这才是我们最需要的,”,一位企业学员现场坦言,“技术可以合作,人才可以引进,但生态闭环必须靠平台搭建。”

---

四、认知与人才:跨越AI鸿沟的关键桥梁

即便最资深的企业家,对AI认知也存在普遍断层。另一方面,既懂技术又懂业务的复合型人才极度稀缺。

为此,特训营演示了一系列实战案例:从SAS基础软件研发与替代,到干粉砂浆智能包装与改进,从自媒体IP的AI内容生成,到康养产业的数据建模分析,企业家学员们在实操案例中理解AI逻辑、厘清AI应用场景、看清AI应用路径边界。后续,特训营将继续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国家队基金等深度对接,助力企业构建适应AI时代的技术能力、企业架构和融资路径。

“AI不是替代人,而是增强人。”,一位导师强调,“认知升级比技术引进更优先。”

结语:AI融合是场马拉松,必答更要抢答

“我们集团已在港股上市, 且有科技子公司,几乎能够满足上面几项条件,所以考虑下一步跟北大交流时哪些核心场景能够立竿见影的开展!”,从颖通集团首席数字战略官洪东盈先生的反馈中可以看出,这场特训营带来的不仅是技术知识,更是一种思维重塑:AI不是高不可攀的神坛科技,而是可以逐步融合、持续迭代的产业伙伴。

未来已来,唯快不破。在这场智能化变革中,企业更需要快速学习、深度思考、立即行动——以开放心态拥抱技术,以场景思维推动落地,以生态合作扩大共赢。

唯有这样,才能不被AI浪潮抛下,而是趁势而上、赢得先机。

相关文章

人工智能技术

更多>>

人工智能公司

更多>>

人工智能硬件

更多>>

人工智能产业

更多>>
AI云资讯(爱云资讯)立足人工智能科技,打造有深度、有前瞻、有影响力的泛科技媒体平台。
合作QQ:1211461360微信号:icloud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