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大象保险大数据专家田立文:AI让保险更简单

2018-08-08 14:58:43爱云资讯

“您好,我是XX保险,现在推出了XX产品……”这样的话语很多人在接电话时都能听到,而这种电话也被很多人归为“骚扰电话”之一。

这也是我国商业保险发展现状的一个缩影。虽然保险的意义很多人从中学课本上都能够学到,虽然胡适曾说能做到“今天预备明天”、“生时预备死时”、“父母预备儿女”这三步保险的人“才能算作是现代人”,虽然社保、医保被很多人重视,但是经过30多年的发展后,商业保险在我国仍然处于萌芽发展期。

细究其背后,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还是保险行业的不规范、不专业。曾经有一项调查显示,53.5%的人认为保险公司套路多、理赔难,41.15%想买但是不懂,14.4%认为买保险不划算、发生意外、疾病的可能性太低,12.76%认为已经有了社保就不用再买商保了。

而在AI、大数据等科技的加持下,保险正在以全新的面貌出现,更简单、更便捷、更有针对性。近日,在猎云网2018金融科技产业创新峰会期间,大象保险大数据专家田立文接受了猎云网专访,讲述了AI对保险的影响,以及新时代新技术背景下对未来保险的规划。

AI应用场景多样

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生物技术等科技正在改变保险行业,其中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当前保险行业运用最多,结合更紧密。大象保险正是一家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科技驱动的智能保险顾问平台,现有重疾险、住院医疗险、意外险、寿险等四大类基础险种。

对于AI在保险行业的应用,田立文从三方面进行了分析:

第一,售前的智能客服。险种、同一险种的产品千千万,很多人却并不知道有什么保险,哪一种适合等,所以需要为他们提供咨询、交互、条款解析、产品比较等服务,而文本、语音交互是天然的AI应用场景。在具体的技术上涉及保险产品的因子拆分、评分模型等。

第二,售中的智能核保,传统的保险模式是通过代理人进行,用户将身体状况等告诉代理人,由代理人判断是否能提供保障,而AI介入后,用户可以在线填写病情、就医、服药等信息,机器人以此判断用户是否能够购买某一险种,是否能够加钱购买并进行部分责任免除——对于带病人群、临界可保人群来说,这一功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三,售后的智能理赔,或者说智能风控。车险上应用较多,健康险领域也有很多人在做,尤其是小额健康险。很多产品可以实现用户在将看病单据、处方上传后即可赔付,其中运用到的技术包括OCR、图片识别、保险责任识别等。

这些功能的背后,对于保险行业来说,AI的作用其实是使保险产品更简单、更标准,让普通用户能理解保险产品,有更好的购买、使用体验。

田立文表示,互联网保险此前在用户买保险、使用保险等方面已比较成熟,只是由于保险的复杂性和反人性,使得保险服务体验差,因此当下要解决的是让普通人在接近保险产品时更简单、更标准,让保险产品在设计的时候简单化,条款简单,理赔的时候投诉减少。

“保险行业太复杂,涉及医学、数学、保险知识,而且信息太不对称,哪怕保险行业的人都有可能踩坑。” 田立文说。至于“反人性”指的是,普通人不想买保险,生病的人想买却又不能买,因为很多保险产品在设计的时候排除了他们。

他举例称,乳腺结节、子宫肌瘤、甲状腺结节等病,其实很多人都有,但是很多保险在健康告知中明确规定这些人不能购买,生病之后这样的病症也不能获得理赔。

在应用AI技术后,这一保险理赔难题得到了一定程度解决,可以实现智能理赔。比如消费者告诉机器人有甲状腺结节,结节多大,有没有治疗过,现在是什么状况,机器人通过这些情况可以判断出他是否可以买这款产品,让人最大化地获得保证。

在智能核保方面,田立文认为,AI的应用前景广阔,“业界现在能做到智能核保的产品不超过15个”。

互联网保险的未来

在各行业都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互联网向保险领域的渗透较晚,渗透率也很低。而且经过前期的高速发展后,增速有所放缓。

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的报告,经过2013-2015的三位数高速增长,2016年互联网人身保险保费增速放缓且逐月下降,到了2017年保费增速更是出现了近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数据显示,2017年互联网人身保险市场规模发展势头放缓,全年累计实现规模保费1383.2亿元,同比下滑23%。

互联网保险推进难,一方面受制于多机构难以打通,“医院是一个网,其他医疗辅助机构是一个网,保险公司又在另一张网上,它们很难结合”;一方面与国内市场教育程度低有关。

田立文介绍称,很多人不了解风险保障产品,相反,很多人购买保险是为了理财,获得收益。相应的,市面上90%的保险产品也可以说是理财产品,去年保监会也注意到这一问题,强调要突出保险的保障属性。

另一方面,也与保险行业自身有关。比如保险产品多样,却大同小异;这些产品在设计时条款繁多,用户不能简便理解;渠道占主导,也许一款产品本身设计和性价比并不高,但是在强大的销售渠道下,依然能够卖的很好,而好的产品也许受制于渠道根本无法到达用户手中。

机构打通、市场培育需要慢慢推进,不是一家两家企业就可以做到的。不过在与自身相关的问题上,整个保险行业正在思索如何求变。

田立文表示,整个行业一直在思考如何把保险领域收入最大、保费规模最高的人身险、寿险、健康险能够通过科技化在线上落地,改变原来高额、低频的状况,与用户高频互动,提升用户体验。

同时,他坚定看好互联网保险的未来,尤其是互联网+保险+大健康。“随着老龄化的加剧,社会医疗的救助往往大于子女,需要依靠社会保障体系,那时候需要付出的可能远远不止几百元”,他举例说,“一项数据显示,英国人养老需要每个月支付在4000英镑,相信未来中国也会进入这一阶段”。

坚持C端

用户不了解,购买意愿不强烈……面对这样的现实,保险行业的创业公司坚持以C端用户入手的越来越少,有大量用户、有意愿的B端成为首选的合作对象,这也是当前互联网保险企业拓展业务的主要方式。

“从B端入手,保费容易上规模,投资人也看好。”但是田立文认为这样做没有意义,“大家想的太近,眼光太短,选择的都是挣保费,但是这种方式下,只能充当中介角色,而且保费收入再多也比不上保险公司”。

从长远来看,他坚信,在某一个阶段,用户的风险意识将会觉醒,为了能够熬到那时候,需要现在就开始做功课。

所谓的“功课”,除了AI、大数据等技术,还有坚持从C端消费者入手,创新服务,拓宽服务领域。

传统的保险产品,基于保险公司的统计理论,离用户远,对用户需求不敏感。而大象保险的做法是,通过网站、公众号以及与其他B端渠道合作,一点点捕捉用户需求,从用户需求出发,与保险公司合作反向定制产品。

比如通过与B端渠道合作,用户在该渠道的信息能够通过接口传向大象保险;大象保险再基于这些需求,“告诉保险公司在某个渠道、某个地区,有多少用户,这些用户在哪方面的保险需求比较多”。通过这种方式,一款保险产品可以在一两个月内设计出来,远远快于传统的线下渠道。

“大象保险最核心是面向C端,把最后一公里握在手里,基于用户做AI产品设计,提供服务。” 田立文总结道。

另一方面,在“互联网+保险+大健康”的指引下,大象保险在售后侧重于为用户提供更多服务,比如鼓励用户在APP上打卡,为他们提供基因检测、疾病筛查等服务,提高用户转化。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头条文章
重点文章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免责声明|会展频道
冀ICP备2022007386号-1 冀公网安备 13108202000871号 爱云资讯 Copyright©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