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辉:未来产业将会带来全新世界 科幻片中场景或将会变成现实未来产业是指基于科技创新形成的产业,它能够对经济社会产生全局性影响,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导性和支柱性产业。其中以基因技术、脑科学、光子芯片、人工智能等为代表,这些产业亦都会“跻身”未来产业行列。4年前828
百度CTO王海峰博鳌畅谈人工智能的融合创新 共促产业智能化19日下午,百度CTO王海峰受邀参加本届博鳌年会“后疫情时代的人工智能”为主题的圆桌论坛。与公钥加密技术之父、图灵奖得主惠特菲尔德·迪菲,阿斯利康公司董事长雷夫·约翰森等多位专家和企业代表,共同探讨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4年前1026
用“我的世界”自动生成“现实世界”:英伟达展示AI脑补新技术在 4 月 12 日英伟达 GTC 2021 大会的 Keynote 上,黄仁勋除了展示 Grace 等一系列硬件产品之外,还曾向我们介绍了一种使用神经网络让《我的世界》(Minecraft)像素风 3D 画面自动转换为写实风格精细画面的技术(GANcraft)。最近,GANcraft 的论文被提交到了 arXiv 上,我们得以了解这项技术的细节。4年前896
未来人工智能对运输行业的运用及建议随着物流和货运组织变得越来越数字化,企业将能够收集越来越多的关于其客户、供应链、交货、车队、司机等方面的数据。领先的物流组织已经在利用人工智能(AI)进行运输。虽然目前很多企业都在收集这些数据,而且未来只会继续增加,但这些数据仍未得到充分利用。4年前456
未来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的5个重要趋势 在初步测试中,这个系统利用超过10亿行未标记的产品级别代码进行训练,还可以自主检测代码中的错误,发现了许多过去被开发人员忽略的违规和异常。4年前504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新一代人工智能如何从传统人工智能中脱颖而出4月10日,“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十周年颁奖盛典在北京举办。4年前936
正式下战书!马斯克宣称特斯拉将成为世界级AI公司“领头羊”AI是设计、研究、用于模拟、探究和应用人的智能的理论、思维、技术应用系统为一体的一门新的科技。马斯克认为,近年来人工智能在对于物体的智能识别上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高端领域的图像识别能力甚至青出于蓝胜于蓝,超过人类。马斯克决定在7月下旬举办特斯拉“AI日”。届时会向外界公布有关特斯拉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最新进展。4年前645
人工智能:中国研究热度最高 美国优势明显人工智能(AI)作为引领未来的前沿性、战略性技术,正在全面重塑传统行业发展模式、重构全创新版图和经济结构。4年前560
报告:过去十年中国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位居世界第一4月13日消息,日前《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20》正式发布。4年前666
到2025年,将有超过14亿人使用面部识别技术来付款4月12日资讯,根据外媒的消息,Juniper Research的分析师发布消息预测,到2025年,全球用于安全支付的面部识别软件用户数量将会超过14亿,去年,全球面部识别软件用户数量仅为6.71亿。4年前893
权威学者专家、行业领军人物齐聚苏州共话人工智能产业4月10日-12日,中国智能科学技术最高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十周年颁奖盛典暨2020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年会在北京和苏州同期举办。为中国人工智能科技做出突出贡献的100家单位及个人获奖,其中,苏州共有8个高校与企业的研发团队获此殊荣。4年前1170
RealAI参与中国信通院“护脸”计划 共筑人脸应用健康生态4月7日,由中国信通院举办的“可信人脸应用守护计划”启动会正式召开,来自公安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中国信通院云大所、工商银行、招商银行、阿里、腾讯、百度、商汤、旷视、依图、华为等多家机构受邀出席。瑞莱智慧RealAI受邀参与本次启动会并作为两家发言单位之一发表主题分享《可信人脸应用的探索与实践》,参与探索和实践人脸应用治理与发展的可信指引。4年前1371
清华大学的一份数据,把中国人工智能的优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从专利申请量上来看,过去10年里,我国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高达389571项,占全球总量的74.7%,毫无疑问成为全球第一。4年前1321
为了不用PS,居然用AI去纹身,这个人工智能怕是有点费脑作为一款专业的图像处理软件,PS的功能既强大又方便。对于懂PS作图的朋友而言,它是修图利器。而国外这位小哥就厉害了,为了给图片中人像去纹身,不用PS,居然开源了一款去纹身的AI。4年前1151
100个项目成果获“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李德毅院士获最高成就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发起主办,得到了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名誉理事长吴文俊先生的支持,于2011年1月6日正式设立。据悉,今年恰逢“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设立十周年。迄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已授予26个单位及行业机构,391个创新成果和项目,1403名学者及专家表彰奖励。4年前1354
人工智能时代,孩子们最重要的不是获取知识,而是创造性思维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设备出现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而对于人类思维模式的探讨也从未中断过。“大脑无非是肉做的机器而已”这句话流传很广,就是出自以“明斯基老人”著称,一生致力于开拓人工智能疆界,几乎见证了人工智能兴起后所有潮起潮落的 “人工智能”之父——马文·明斯基之口。4年前568
人类可能会永生吗?科学家计算出人类寿命极限,真实数字让人失望对于人类来说,现在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发展。人们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在最近几年以来,人们又将目光投向了一个十分传统的问题,那就是人类的寿命。无论是古今中外,自古以来有很多的人都在寻求长生之法,甚至很多的帝王将相和君主都渴望永生,那么人类的极限寿命到底是多少呢?现如今科学家通过一些科学的计算方法,得出人类的寿命极限,这样一个数字令人非常的失望。4年前1522
人工智能技术的起点与终点如果一项技术不是信息技术,那么它并不属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类别。大工业时代的纺织机、织布机等许多机器同样可以取代人从事复杂生产劳动,但它们与信息技术无关,因此不属于人工智能技术。丰富的数据材料,让信息技术在当今的时代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其中让机器可以从海量数据中自学习的技术便属于人工智能技术。4年前544
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人工智能技术委员会召开成立大会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人工智能技术委员会于2021年4月9日召开成立大会暨人工智能技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会议由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孙健主持,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许小峰、中国气象服务协会常务副会长朱祥瑞、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副主任朱小祥、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天气技术研发室主任代刊、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数据应用创新服务部主任曹磊、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员部主任董丹蒙为特邀嘉宾出席会议。4年前520
AI+X微专业开讲 院士潘云鹤首讲人工智能走向2.0人工智能已成为引领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引擎,而AI技术的下一步突破将来自多学科交叉内禀,形成创新之源、创新之力,最终赋能社会。打破高校、院系、专业学科壁垒,联动校企力量,汇聚一流的高校学者与产业专家共同开设的AI+X微专业,正构建起一种全新的科教融合和产教协同的育人模式。4月9日晚7时AI+X微专业第一期正式开班,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作为开讲嘉宾带来《人工智能走向2.0》主题分享。4年前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