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一颗芯片存储超TB容量数据:闪存是如何制造出来的?
2020-02-20 16:21:50爱云资讯762
大到电脑手机,小到穿戴设备,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数码电子设备几乎都离不开闪存。
要说闪存是如何制造的,在1987年发明闪存的东芝应该很有发言权了。闲来无事,笔者通过东芝存储的官网寻觅了与闪存制造相关的一些信息,一起来看这种黑色小芯片到底是如何制造出来的。
当前我们使用的闪存大多属于3D闪存,它是将闪存单元立体堆叠而来,灵活地解决了半导体制程发展遇到的瓶颈。东芝在2007年首次在IEEE学术会议上展示了三维(3D)闪存技术:
由东芝发明的BiCS闪存经过48层和64层发展后,目前已发展为96层堆叠的BiCS4。
下图是东芝存储BiCS4闪存(尚未封装的die),它采用96层堆叠结构,拥有TLC和QLC两种类型,后者实现了1.33Tb/die的存储密度。
为了实现一层层的堆叠效果,东芝存储在3D闪存的制造过程中广泛应用了等离子蚀刻技术,将电极和介电层交替堆叠,然后在所有层上穿孔,并在通孔内沉积介电膜,形成电极柱。
为了获得理想的孔形状,东芝研发了新的掩膜材料和蚀刻气体,并通过表面和气体层控制技术增加闪存堆叠层数。
作为精密的半导体工艺产品,制造完成的闪存晶圆需经过高度精确的缺陷检查。东芝用SEM扫描电子显微镜解和机器学习技术,高效发现和排除制造过程中产生的缺陷,保障闪存品质。
由于物理限制的原因,半导体光刻工艺的成本不断增加,东芝正研发纳米压印光刻技术,使用压印将模板上的纳米级图案转移到晶圆上。该技术是备受期待的下一代光刻方法,可用较低成本实现先进的存储器制造。
作为NAND闪存的发明者,东芝存储已于2019年10月1日起改名为Kioxia(中文名铠侠)。Kioxia是日语kiodu(存储)和希腊语axia(价值)的组合:融合存储和价值,通过存储推动世界进步。
相关文章
- WAIC 2025|芯驰科技分享AI座舱芯片“最优解”
- 云天励飞亮相2025WAIC,宣布未来将全面聚焦AI芯片
- 英伟达及其供应链合作伙伴或放弃重启H20 AI芯片生产,转而聚焦新一代解决方案
- NVIDIA 芯片赋能:文远知行新发布的HPC 3.0平台算力高达2000TOPS
- 文远知行携手联想,全球首发搭载NVIDIA DRIVE Thor芯片的100%车规级HPC 3.0计算平台
- CWIOE2025第24届中国(西部)全球芯片与半导体产业博览会
- Grok AI模型将仅适配搭载AMD锐龙处理器的特斯拉车型,而英特尔芯片的旧款车型无缘升级
- 云天励飞AI推理芯片亮相联合国舞台,为全球AI普惠贡献中国智慧
- 苹果iPhone 17 Air将首发A19 Pro芯片,GPU降级为5核,图形性能弱于iPhone 17 Pro的完整6核版本
- 芯驰科技与国创中心持续深化合作,共建北京经开区车规级芯片产业生态
- 见证历史!全球领先!基于叠铖·利扬芯片 TerraSight芯片的无人矿卡成功演示!
- 全球首款L3级算力AI汽车小鹏G7上市:搭载行业最高算力芯片 19.58万元起售
- 小米玄戒O2芯片或因需通过复杂的车载多平台设备通信验证而延迟上市
- 重磅!方芯半导体推出国产EtherCAT从站控制芯片,原位替代Microchip LAN9252/9253/9254
- AI重构汽车大脑,得一微存力芯片赋能“移动智能体”
- 小米发布首款搭载自研玄戒O1芯片平板Pad 7S Pro:支持120W快充、电池容量达10610mA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