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一颗芯片存储超TB容量数据:闪存是如何制造出来的?
2020-02-20 16:21:50AI云资讯793
大到电脑手机,小到穿戴设备,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数码电子设备几乎都离不开闪存。
要说闪存是如何制造的,在1987年发明闪存的东芝应该很有发言权了。闲来无事,笔者通过东芝存储的官网寻觅了与闪存制造相关的一些信息,一起来看这种黑色小芯片到底是如何制造出来的。
当前我们使用的闪存大多属于3D闪存,它是将闪存单元立体堆叠而来,灵活地解决了半导体制程发展遇到的瓶颈。东芝在2007年首次在IEEE学术会议上展示了三维(3D)闪存技术:
由东芝发明的BiCS闪存经过48层和64层发展后,目前已发展为96层堆叠的BiCS4。
下图是东芝存储BiCS4闪存(尚未封装的die),它采用96层堆叠结构,拥有TLC和QLC两种类型,后者实现了1.33Tb/die的存储密度。
为了实现一层层的堆叠效果,东芝存储在3D闪存的制造过程中广泛应用了等离子蚀刻技术,将电极和介电层交替堆叠,然后在所有层上穿孔,并在通孔内沉积介电膜,形成电极柱。
为了获得理想的孔形状,东芝研发了新的掩膜材料和蚀刻气体,并通过表面和气体层控制技术增加闪存堆叠层数。
作为精密的半导体工艺产品,制造完成的闪存晶圆需经过高度精确的缺陷检查。东芝用SEM扫描电子显微镜解和机器学习技术,高效发现和排除制造过程中产生的缺陷,保障闪存品质。
由于物理限制的原因,半导体光刻工艺的成本不断增加,东芝正研发纳米压印光刻技术,使用压印将模板上的纳米级图案转移到晶圆上。该技术是备受期待的下一代光刻方法,可用较低成本实现先进的存储器制造。
作为NAND闪存的发明者,东芝存储已于2019年10月1日起改名为Kioxia(中文名铠侠)。Kioxia是日语kiodu(存储)和希腊语axia(价值)的组合:融合存储和价值,通过存储推动世界进步。
相关文章
- 英伟达发布人形机器人芯片Jetson Thor,实现物理AI领域重大突破
- 苹果首款折叠屏iPhone配四摄像头和自研C2基带芯片,并在设计上进行重大创新
- 《2025存力发展报告》:我国存力规模达1680EB,国产存储介质、芯片、系统实现三级突破
- 云知声智能语音芯片荣膺2025物联网大会特色成果,以端侧智能引领AIoT产业迈入“芯”纪元
- 信锐极智网络:独立AI芯片加持,引领交换机智能运维新范式!
- 突发!网传联发科天玑9500芯片AI算力翻倍
- 英特尔公开演示18A制程已适配非x86架构SoC芯片,开辟全新市场前景
- 破局电网结冰监测“芯”瓶颈!金天弘科技全球首创MEMS结冰传感芯片重磅上市成功应用
- 特朗普与英伟达达成协议,仅向我国出售性能降级版AI芯片,并在营收额中抽成15%
- 三星Galaxy S26 Ultra将于2026年迎来性能飞跃:搭载美光超高速LPDDR5X内存与骁龙8 Elite 2芯片组
- “芯片+场景”双轮驱动,云天励飞冲刺H股加速技术商业化落地
- 苹果斥资6000亿美元实施美国制造计划,定制芯片全流程生产都在本土完成
- 国内首证!驰芯半导体CX500车规级UWB SoC芯片通过FiRa Core 3.0认证
- 云天励飞拟赴港上市:中国AI推理芯片独角兽
- 深度解读!格力车规级芯片斩获三项国际认证,凭啥这么牛?
- WAIC 2025|芯驰科技分享AI座舱芯片“最优解”